金秋赏菊话重阳 送福送乐送健康
——彭水朋重阳节祝福
九九重阳,金秋菊香。
六十成人,喜龄芬芳。
米年小庆,茶寿安康。
九九归一,童叟共享。
君若留得童心在,不老人生百年狂。
值此又一个重阳节和第33个老年节之际,谨向所有的老人、即将老的人、未有老的意识而实际早已行进在老的路上的人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向所有孝敬老人的儿孙们、为服务老人付出辛劳的奉献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题头几行短句,说的是重阳节话健康,老幼相望,童叟相长。孩子希望快快长大,长大了希望慢慢变老,变老了希望回到过去,童稚再起步。喜龄77岁,米年88岁,茶寿108岁。关于人生天命几何,中国文化有明确的阐述:天命双甲子,孝善得满贯。就是说人的寿终正寝,应该是120岁。18岁成年,这是法定标准;60岁成人,这是传统标准,包括生理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在内。达不到“孝善”标准的,未满一甲子(60岁)谓之夭折;打6折的72,7折的84,所以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孝善”里的“善”是广义的,既有与人为善的意思,又有敬畏自然、保护生灵万物的意思,更有善待自己的意思。善待自己尤为重要,人人懂得,可人人做不到。生活观念、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乐享天年。但愿您观念新颖,内容时尚,方式科学,环境健康,120岁不打烊。
(二)重阳节是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齐名的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也是曾经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九是最大阳数,九月初九为双阳重叠,故又称九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 “重阳”一词是中华词典独有、中华儿女独享的词语。重阳节起源有不同的传说,但与先民对“大火”即心宿二(天蝎星座主星)的图腾崇拜有关。大火星的体积是太阳的17倍,亮度是太阳的1万倍,是浩瀚星空人眼可见的最为明亮的星体之一,自正南向偏西方向缓慢移动,成为古人判别季节的参照星体。《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这里的“流火”就是指大火星西沉。大火西沉是深秋,深秋之后是寒冬,古人感到了恐惧,故在每年的九月九日双阳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登高避灾。这样的祭祀活动在当时有很强的仪式性,但后来慢慢地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性节日,又慢慢的赋予敬老的文化意义。正所谓“三月三日踏青去,九月九日辞青归;阡陌嘻戏无老少,桃花菊花两相偎”。光阴似箭,人生无奈。据学者考证,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魏晋时期气氛愈浓,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隋唐时期已正式成为全国性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中国政府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目前,不少国家都设有老人节或敬老节,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老人节可以和中国的重阳老人节相媲美。重阳敬老习俗有三大特点:一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体阴阳有四态:阳生、阳长、阳盛、阳衰;天体阴阳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九月深秋季节,预示着人生进入老年衰退期,敬老正逢时。二是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九”在甲骨文里是手和肘呈扭曲状的象形字,古时九与肘相通。九是最大的单数,也是最大的阳数,肘又与祖谐音,都有“老者”、“长者”的意思。“九九”寓意着久远、长久、长寿,是对老人最好的祝福。三是体现了人生的梦想。希望长生不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一个“重”字,重新来,重新开始,反映了人们“返老还童”的期盼;一个“阳”字,朝气、朝阳,阳光灿烂,体现了人们“阳寿绵长”的愿望。
(四)说到重阳敬老节,就不能不说说“老”。许多娃娃们、青年们,自认为与“老”扯不上关系。其实不然。人,不仅仅是人,整个生物界,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朝着"老”的方向而行。或缓慢,或匆匆,或坦然,或惶恐,或乐观,或无奈,或企图改变,或顺其自然……,生是偶然的,老是必然的,每个人都走在老的路上。所以,人生需要正确的认识老,积极的迎接老,科学的适应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老:
一是从字源上认识。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甲骨文中的“老”字,是一个背脊佝偻的老人拄着一根拐杖独行的样子,头上有一束向后飘起的头发。到了金文时期,握杖的手指没了,拐杖也变形了。到了秦篆时期,仍保留了金文长发的特点,但手和杖已分离,并把拐杖变成了匕型。发展到汉隶,完全脱离了“象形”,成了今天的“老”字。这个老字告诉我们:拐杖“丿”拄在地(土)上,表示需要得到外力的帮助了;半条腿已经入地(耂),表示离入土为安不远了;“匕”是比字的一半,表示年大体弱,已没有与人相“比”的能力和资质了。古时的“匕”与“比”是相通的。同是,匕又是利刃,表示老人最容易受到伤害。现在有些骗子用保险、保健产品专骗老人钱财。可见古人造字何等睿智。
二是从人的形体、形态上认识。人的年龄有五个反映面:生物年龄,即出生年龄,中国用“虚岁"比较科学,将母体的怀孕时间计算在内。生理年龄,零部件(各器官)是否正常。心态年龄,应急、应变能力如何。情感年龄,春心不老,人生不老。社会年龄,社会交往能力及个人形貌在外人眼中的表象。
三是从理解人生的表达方式上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生的认识,是与对社会的认识紧密相连的。有许多民众的顺口溜,既形象生动,又入木三分。这里略举几例:
人生是个成长的过程。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耳顺,70不愈矩。这是孔夫子的话。30岁该成家立业了,40岁该明白事理,不容易被人忽悠了,50岁该知道自己在仕途上还有多大发展潜力,不要折腾了。60岁能顺应自然,逆耳之言也能笑纳,受辱不惊了。70岁为所欲为,做什么都不会违规了,潜台词是想做也做不成了。这后一句在新时期需要适当修正,90岁甚至100岁也不能为所欲为,因为市场诱惑太大,个人修养跟不上;而身体杠杠的,啥都可能做。
人生是个奋斗的过程。20岁拼学习,30岁拼关系(找个好单位,碰个好领导),40岁拼能力,50岁拼职位,60岁拼余力,70岁拼子弟(培养的部属和子女可以担纲了),80岁拼身体,90岁以后拼运气……看谁活过谁。
人生是个无奈的过程。10岁不懂事,20岁懂点事,30岁想点事,40岁干点事,50岁成点事,60岁又没事,70岁再想事,80岁正干事。现代健康水平下,85岁以前在一线工作是完全胜任的。就军队来说,一个团职干部50岁退休,一个军职干部60岁退休,还有35-25年的劳动力使用期,完全可以重铸辉煌。人才、人力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党和国家培养一个人付出了巨大成本,如何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之人尽其才,获得更大的贡献率,这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可惜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出路不够。近年来国家在研究延迟退休问题,这是一个好信息,但不足以解决数量庞大而能量更庞大的退休人员如何人尽其才的问题。这应该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统筹解决。
人生是生命启蒙和觉悟的过程。前半生攀比、竞争、超越;后半生逐步醒悟:50岁漂亮不漂亮一个样,60岁官大官小一个样(卓越者除外),70岁钱多钱少一个样(不需要养家糊口了),80岁房大房小一个样(活动空间缩小了),90岁床大床小一个样(基本不下床了),100岁躺着和坐着一个样(基本躺着了),110岁认识和不认识一个样(已认不出人了),120岁喘气和不喘气一个样,完全靠技术设备维持生命体征。有的在医院一躺躺10-15年,只有高贵的生命,才能负荷起高昂的费用。
人生是一个解放的过程。从母体来到这个世界,哇的一声啼哭,是伟大的解放宣言;婴儿脱离襁褓是一次解放,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学校是一次解放,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是一次解放,从社会岗位退休是一次解放……最后一次解放就是彻底的放倒,离开这个世界。第一次解放自己哭,众人笑;最后一次解放自己沉默,众人哭。人生就是一个哭笑的过程,理解了哭笑就懂得了人生。
人生归根结底是个“圆”。人体是由无数个正圆、椭圆、圆弧、圆柱组成的,头、眼、鼻孔、耳朵、嘴都是圆的,构成人体基本单位的细胞也是圆的。有的骨板不是圆的,但它的联结处一定是圆弧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自己画定的圆周上运行。0岁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看到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2岁憋住尿就是成功;3岁自己吃饭有了独立;10岁交友有了圈子;20岁有了知识;30岁有了家庭;40岁有了职位;50岁进入大圈子(在行业、领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60岁引领大圈子……90岁憋住尿就是成功,100岁能自己吃饭就是健康,110岁还认识人就是福气,120岁看到的又是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然后赤条条离开这个世界。人生之圆,梦想是圆心,实现梦想的努力是半径,两者的比值决定了人生的全部价值。人生不同,殊途同归。
(五)重阳节话养生,话长寿,话寿星是题中应有之意。中华上古时代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叫篯铿,是彭姓的始祖。毛泽东对彭祖有高度评价,说彭祖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第一位长寿之人,传说活了800岁。《论语》《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世本》《列仙传》《竹书纪年》《大戴礼》等数十个版本的典籍资料都有关于彭祖的记载。彭祖是上古时代最有故事好讲的人物,被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是圣人眼中的圣人。
孔子、庄子等历代先贤都对彭祖十分崇拜。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他自认为不敢和彭祖相提并论。《列子》上说:“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力所不能,顺势无争。庄子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人与人相比是悲哀的,不要和彭祖比寿。旬子说:“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命则配尧舜。”他认为只要重视修身养性,都是可以做到的。西汉淮南王刘安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也。”他认为“生寄死归”,寿夭同一。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夭折与长寿没有本质的区别。秦国商人、丞相吕不韦说:“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又说,夫无欲者,天子与平民同,拥有天下土地与无立锥之地同,享有彭祖长寿与殇子同。他主张人是要有欲望的,没有欲望的人不要去劝他。但欲望要有度,达到两极平衡。屈原在《天问》中说:“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位伟大的海思者感叹:彭祖你为什么活得那么长久啊?东晋著名医学家、中国预防医学鼻祖葛洪说:“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又说:“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是得道,非自然也。…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道,则可与之同功矣!”这位医学家讲得很客观,很辩证,他一方面说人是有先天差别的,彭祖长寿你学不来;另一方面,他又说彭祖也是正常人,不同的是他后天努力,得“道”了,所以长寿。只要明白了这个哲理,你也可以做得一样好。
彭祖养生,集中体现在他留下的养生著作《彭祖经》中。主要是“五养”:一是食养,保证物质能量的供给。彭祖是中华烹饪始祖,善调五味。据《史记》记载,有次尧帝病了,彭祖做“雉羹”(野鸡汤)为其调养,受到尧帝的奖赏。彭祖按照神农药食同源的要求,通过饮食调节达到健身的目的。根据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一年春、夏、秋、冬,24节气,每日12时辰,什么时候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都有讲究。二是气养,提升元气。意守丹田,使人体内在的气血、经络和呼吸吐纳,与外在的大自然律动相协调,模仿熊一样攀枝,鸟一样伸脚,如甘露灌顶,使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彭祖是中华导引术(类似气功)的鼻祖。三是性养,阴阳互补。彭祖的宇宙观认为,天体宇宙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负阴抱阳、阴阳互动而生万物。人体也是小自然体,也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男欢女爱乃人之天性,阴阳结合,两性一体,心性合顺则生百津;百津生则百病除。彭祖是中国性文化的始祖,对人类性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心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彭祖发明了调攝术,通过教育、暗示和调攝手法,让人静下来,固本守真,忘记自我,回归自然,进入“悟”境。做到淡泊名利、欲望,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心态平和,处变不惊。五是药养,适当服食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先天不足,后天补;后天不足,药品补。
彭祖是4300年前中华上古时代的人物,中华文明5000年,彭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文化。我们要努力学习、研究和传承彭祖文化,使个人、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生活的质量更时尚,生命的长度更久长。彭祖800岁,我们折一半、再折一半,也能达到毛泽东所预言的:自信人生200年。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恭祝重阳节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