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教育》
文/ 梁宇睿
前两年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做“被平均”,大意是在当前国家发展水平下,国家统计局给出人均收入的数字后,不少人表示自己的收入水平远远不及收入平均数,戏称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称自己是“被平均”的。近几日,我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也创造了一个新词:被教育,这事说来话长,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有些许感叹,故写下来,与大家一同分析。

事情还要从去年年初的新冠肺炎说起,病毒在泱泱大国肆虐,带来的恶性影响远远不止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威胁。尽管近期已经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各行业的复工仍旧是心惊胆战。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一员,我家优秀的艾老师也紧跟时代潮流搞起了网络直播线上授课,虽然教学效果远不及在学校的面授,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却极具讽刺意味。举一些例子来讲,由于艾老师的学生们在去年才刚刚迈入学校门槛,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中最娇嫩的花朵,故而在线上授课的时候需要家长在旁帮助操作,使得教学成为了家长,学生,老师三方共同努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按照要求尽可能的照顾到直播间里的学生需求,而由于年纪小而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的学生和部分“妖魔鬼怪”般的家长就成为整个上课过程中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因素。学校给出要求:线上授课,控制时间,保证学生的用眼健康等种种措施,在这一大堆的禁令要求下,上课时间被压缩成两个间隔的半小时,早上的上课时间也推迟到八点进行,尽管如此,仍旧有家长在七点五十九分仍旧在直播间外面徘徊,更让学生和教师着急的是:任谁都联系不到这位家长。我曾好奇问过艾老师,是否家长一时疏忽忘记上课时间,却得到了“此学生上课从未准时进入过直播间”的奇妙结论。我不由的回想了一下自己还在学校上课时候艾老师的表现,虽然不能保证随叫随到,但是和我学习相关的任何事情,都恨不得定好八个闹钟提醒自己,反观此家长,究竟是对老师和学校的过于信任,认为大家都一定不会扔下自己的孩子开始上课还是由于个人原因不能配合,如果是后者,又为何在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催促下仍旧采取挂断电话且不回信息的消极处理方式?如果是前者,那真是要感叹家长的素质问题,学校搭建了给老师教书育人的平台,不是搭建了一所福利院。所谓义务教育,也要各位配合才能有效果,听之任之不作为的家长无疑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极大地败笔。

另有一事值得一说。线上授课已经开展一月之余,虽然考试很麻烦,但是却必不可少。艾老师在考试之前多次强调家长不要在考试的时候告诉孩子试题的答案,务必保证每一位学生成绩的真实性,无论是对于开学后的查缺补漏还是对于学生自己而言,这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我原以为艾老师真的是多余浪费时间强调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可事实就是这么毫不顾忌的泼了我一盆开水,有如晴天霹雳雷的我哑口无言。竟然真的有家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考试的时候和学生一起答卷,在艾老师线上批完卷子之后,微信私聊,解释,道歉。用的一众词语简直刷新我的三观,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何必自欺欺人,考了满分后又来和班主任道歉?更何况,明知作弊不可为,还要为之,为就为了,还要亲自揭开,我思索良久,也没懂此家长的举措究竟有何意义。大概是为了好面子?也许是家中独子过于溺爱?为此家长的行为找了许多理由,最后都因为完全不合一个成年人的逻辑而一一否决。最后得出结论,此乃奇葩,不可过论!

和艾老师交流完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我追根溯源重新思考了一下。家长普遍年龄在三十几岁,也就是常说的80后(这里并没有针对80后的意思),也许在家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长的家长就是这样做的,导致家长有了孩子后也依法炮制,复制粘贴式的教育方式就此传承。我一直认为的是,当一个人不能保证自己的能力足够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先不要有孩子。但无奈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尤其是面对这些经历过教育的不完全阶段(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奇葩家长的时候,我的观点比天方夜谭还要可笑。但事已至此,感叹无用,只能期盼大家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合适,及时改正,敢于纠错,不要将自己身上的不幸转移成自己孩子的“被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