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过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就像一股掀天的巨浪,把刚刚迈入青葱岁月的他们拥趸到一条船上,推向波涛的大海,开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人生苦旅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候我们这些人,有的还在豆蔻年华, 刚刚迈入初中的门槛,有的在读初高中,有的已经完成了中学的学业,正跃跃欲试准备高考,就这样戛然而止。
直到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由此而来,我们这些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知识青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九六九年三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届时,开始陆续进入部队现役军人、复转军人,并着手接收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由此,我们就又有了第二个共同的名字
——“兵团战友”。
“兵团战友”的称呼从此相伴我们的终生。 在兵团存续的七年间,我们57团的建设者战风雪,斗严寒,在人迹罕见的科尔沁草原上,为国家的大能源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望兵团建设的足迹,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国家的大能源基地,我们是
开拓者 亲历者 创业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珍藏于心, 就象草原上的山丹花在心中盛开。 在那片土地上,处处彰显着我们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保卫边疆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我们生命的壮丽华章。
在这里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高地,是我们永远怀念的好战友、好姐妹柏永华、单美英二位烈士。她们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扑灭草原烈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火红年华,壮丽青春的英雄赞歌。她们把殷红的鲜血洒在广袤的草原上,把不朽的英魂永远地留在了这块多情的土地上。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的大多数人又经历了后来的返城,各自怀着美好的憧憬,带着不少的踟蹰与迷茫,变换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寻找着自己的家乡和远方,艰难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这期间,不少人抓住稍纵即逝的青春尾巴,恶补知识经受锻炼,迈过无数的坎坷,排解无奈的彷徨,追赶和弥平着心中的遗憾与创伤。放眼望去各条战线,各种工作岗位不乏我们的战友传来胜利的消息和成功的微笑。
总有一个相似的生命体征——自强不息坚韧奋争,吃苦耐劳带泪前行在描摹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总有一个为党争光,为祖国甘于奉献的信念和责任担当。这就是我们兵团战士用鲜血、汗水和信仰形成共识的
—— 兵团精神。
经过这样经年累月的砺炼,使我们这代人得到了灵魂的陶冶和生命的淬化。
让我们更懂得了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珍爱,对友谊的呵护,对幸福的追求和欢乐。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五十多年过去了。 五十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过了大半,更何况那美丽的青春还在里面。
现如今,我们都已步入双望古稀之年。我们这些历经沧桑的老人蓦然回首,又仿佛看到那片土地的灯火阑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不会汲汲于过去更不会戚戚于现在,而是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路,快乐地生活每一天!
快乐地生活每一天!
作者:孙来义 保定知青,老高三毕业生。1969年8月到内蒙兵团第六师57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