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善
要让人们看过你的作品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憾,通过你的作品能够得到生活的启悟,通过你的作品能够感受时代的思考,这才是了不起的画家,才是了不起的画作。
王进玉(《美术报》艺术评论)
艺术是出其不意的现实。
殷作安老师画的《网虫》和《屏奴》,都是在说我。
我承认,我在世纪之交已是资深网虫。
右:《网虫》;左《屏奴》。
网虫(水墨画) 68㎝x68㎝ 殷作安作
记得发第一封E-mail,捣鼓半天,找不到中文拼写,只能用英文字母向别人求救:SOS!JIUMING!(SOS!救命!)
一半是工作需要,一半是网络世界太精彩,一头扎进去,就再也出不来。
当我在家里安静地把稿子写好,并通过E-mail发回报社时,除了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只是,屏幕盯久了,头发涨,眼发花,眼泪鼻涕一大把。
2001年9月11日夜里,我们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了“911”的新闻版面制作。当然,还有吸食鸦片般的兴奋。
此前,网络还不很普及。曾到上海采访过全国性的网络生存72小时大赛。现在看来可笑之至,可那就是中国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状况:电子货币用不出去,网购几乎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仅靠一台电脑生存72小时,无异于荒岛求生。
但网络的魅力就在于此。
于是我便成为不折不扣的网虫。
电脑屏透出的一点光亮映在我脸上,千万条“网虫”在我的脸上游动……
细细想来,你不也是网虫么?
这就是画家殷作安要告诉我们的: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有喜悦,也有悲伤,还有对身体的伤害以及对心灵的冲击。
屏奴(水墨画) 68㎝x68㎝ 殷作安作
屏奴:醉在精彩的虚拟世界里,却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我承认,如今我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屏奴。
如果两小时不看手机,浑身难受。
看到殷老师画的《屏奴》,我笑不出来。
记得有个监控录像,也是从该死的手机上看到的——
一女孩游水乡,只顾看手机,一直往前行,不料一脚踏进河里,监控录像完整记录了女孩溺水,从扑腾到消失,水面只有几圈涟漪,没有人看到,没有任何施救……
这大概是手机“害人”最典型的案例了。
如今借助5G新技术,手机内容更精彩,可精彩的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大的危险!
江苏卫视教育频道2009年播出的专题片(截图)
殷老师介绍说,《网虫》与《屏奴》,分别创作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和新冠疫情冒头的2020年初,两幅画有20多年的跨度。
两幅画,粗看有恐怖感,再看生怜悯之心。人物神态:一个似满面飞虫游动,双眼呆若木鸡;一个是敷面膜的美女低着头,如醉如痴……
当你领悟到光源是来自画里画外的电脑与手机时,作品的社会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也许会让你联想起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人变成甲虫不是荒诞,而是极其深刻地反映社会本质。
电子科技在发展,人们生活在改变,人变成甲虫故事,就发生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殷老师独特水墨人物画,也常常以蜕变的笔墨表现“丑陋",对当今时尚“美”作记录,实践了“艺术必须是出其不易的现实”这条自我创作法则。
预测未来,再造智能科技产品,必将加快换代速度,网虫与屏奴也将会逐渐消失。
相信,这两幅画的存世,会流传在几代读者的记忆之中。
殷作安近影
殷作安,籍贯扬州高邮,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原国家双奖期刊《环境导报》编审、主编,中国最早探究生态的直击灵魂画家,以独特的现代水墨人物画而著名。主要作品有:《生态人间》现代水墨系列、南京阅江楼《明史金陵碑廊》五十幅石刻线描,为各界人士绘制水墨肖像数百件。彩色港/头条号百家号微信公众号全媒体矩阵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