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光线》(韩卓臣)
韩卓臣诗集《行走的光线》,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是郭锦生、徐海明主编《霁月文丛》中的一本。
本书收录作者从2007年至2021年约15年间的一百多首诗作。15年来,诗人游走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着生活的变迁。那些曾有过的纯真和激情,那些成长中砥砺而得的日趋熟练,那些岁月中挣扎的阵痛,都糅合成为或澎湃奔放或节制含蓄的表述。任岁月荏苒,诗人诗心不改,偶尔抬头,看到那一束倾注而下的光线,于庸常生活中穿梭、行走,它明亮而柔和,让空气活跃、流动,有了一种新鲜的质感。

自 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 2000 多年前,人们以劳动实践为认识的直接来源,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歌。其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对阶级关系的反映,都集中在一部《诗经》里。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由此可见,我国历来具有优秀的诗歌传统。自先秦以降,我国的诗歌艺术一直稳步向前发展。楚辞雄奇的想象,优美的辞措,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及至唐宋,诗歌更是迎来了辉煌的全盛时期。诗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已然深入人心,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千家万户。
“五四”及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诗人开始尝试创作新诗。作为一种新体裁和传统诗歌的延续,现代诗发挥了强大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现代诗更是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诗歌流派层出不穷,各领风骚;各种诗论、学说都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时间,神州大地上好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对诗歌向来怀有深深的敬意。在我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传统的学校里学习传统的中华文化经典。想不起是哪一天,我偶然翻到一本现代诗集,马上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并为其中词语的张力感到震撼。从此,现代诗成为我心中向往的彼岸。此后因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琐事以及学习任务,关于进一步探索诗歌,一窥个中精妙的事又暂且按下。直到工作后,某个下午在家休息时,忽然写下了几行句子,此后便逐渐越写越多,开始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诗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充斥于每一个角落,一切皆有诗意,一切皆可成诗。诗歌又是人类更为美好的一种追求,高于庸常的生活。诗歌以语言为依托,集中体现语言的张力,其艺术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一个驾轻就熟的诗人,在语词之间游刃有余地游走,然而,还需要一点诚意和一些原初的感知。技巧可以为人熟练掌握,诗的质朴纯真以及爆发力却并非单纯的规则可以取代,能带给人感动的也许还是其中蕴含的那种可以称为“诗”的内在。
诗歌让我内省,在时间的间隙里丰盈。在浩瀚的人类历史和广袤的宇宙间,个体只是匆匆过客,然而诗歌和美让这一切得以永恒。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对此也深以为然。
我生活在一个炎热占据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城市。在短暂的冬日过后,春天已悄然到来。阳台外是小鸟的啁啾。在泥土散发的新鲜芬芳中,在春风的呢喃中读诗、涂鸦亦是一件乐事。
此次将以往诗作结集,既为对以往的整理,也便于自己今后随时翻阅。这些文字,毕竟曾忠实记录了人曾走过的过往。
是为序。
(2021 年 2 月 6 日于竹风居)

韩卓臣,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系。大学时期曾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现任南方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业余时间从事民间诗歌创作。现居广州。
(郭锦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