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裔的人生三部曲
作者:姜诗
在中江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李鸿裔才名籍籍,独树一帜,受到后辈学人的由衷景仰。他曾任江苏按察使,是赏戴花翎的有功之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
李鸿裔(1830——1885)字眉生,别号香岩,晚年以居所网师园靠近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沧浪亭,又号苏邻。四川中江杰兴镇人。
李鸿裔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在历史的星空,他像彗星样一闪而过。纵观他55年的生命历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理清他人生的三部曲,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绝世英才的精神风貌和他在历史上卓越贡献,以及他在诗歌、书法创作上的辉煌成就。
充满艰辛的成才之路
李鸿裔少年孤贫,命运悲催。他于1830年生于四川眉山。五岁时不幸父亲在任所亡故(其父李崧霖时任眉州书院山长,是远近闻名的诗词家)。在嫡堂兄的帮助下,他同母亲何太夫人奉丧回归中江故里。不数年,不幸再次降临,慈母又撒手离他而去。从此,他成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孤儿。不仅缺衣少食,更拿不出上私塾所需的束修。但他小小年纪,就胸怀大志,决心要寒窗苦读,一举成名。就像长要幽谷的兰花,虽然历经风雨,但决不减其芬芳;出生于贫家的鸿裔,面对艰难困苦,始终不堕其志气。为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逆境中奋飞,创造美好的未来,他常常萤窗夜读深宵不寐。一边阅读经史,一边临摹碑帖。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字也越练越秀丽。师长看好他,夸他有出息,将来能成大器。
他对书法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以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苦练,真是久久为功,有志者事竟成。到十岁时,李鸿裔的书法已经练得有模有样,美妙动人,就连一些训练有素的书法家都自谦说自己不及他。
李鸿裔博闻强记,品学兼优,悟性很高。16岁进入县学,逾年补禀生,19岁进入拔贡生行列。咸丰元年(1850)他20岁时,应顺天乡试,好梦成真,高中举人,给家乡亲友带来巨大惊喜,给年轻学子树立了榜样。
中举以后,他神采飞扬,名动一时,达官贵人争着同他交往,文人学士,同他时相过从。当时的读书人喜用折扇,如果谁的折扇上没有李鸿裔题写的潇洒、灵动的字,持扇者都会觉得没有面子。
此时的李鸿裔雄心勃勃,胸中激荡着凌云壮志。他激励自己,既已选定目标,便应坚韧不拔,再接再励,勇攀高峰。咸丰十年(1860年),他再一次参加会试,论考试成绩,他已进入进士的初录名单,但因试卷上有微小的瑕疵,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进士。会试的房考官是以后任陕甘总督的谭公,他很欣赏鸿裔的才华,同情鸿裔的遭遇。事后他抄录鸿裔的三篇考卷给朋友们看,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份高水平的试卷。试卷有文采,有思想,所论切中肯綮。这样的人才不能取为进士,实在可惜。
此后他在京城任议本房书办,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暇则研读经史,摹仿碑帖。他爱同学养深厚的耆宿交往,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准备将来干一番经世济民的大事业。
出类拔萃的应世之才
李鸿裔在京养精蓄锐,准备把报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的时候,正是清王朝的多事之秋。当其时,以洪秀全为首的起义队伍,从广西金田出发,很快就把战火烧到江苏,并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这些中兴名臣,急国家之所急,正高举义旗,挥师平乱。
在这非常时刻,国家用人之际,正是各方才俊脱颖而出的好时机。
李鸿裔才具优渥,办事精明干练,在朝野声望很高。先是胡文忠公林翼,当机立断,礼聘鸿裔到英山大营任幕僚,给鸿裔开辟了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使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料天不假年,胡公因病仙逝。“以硕德元勋表仪一世”的曾文正公国藩慧眼识英才,他见李鸿 裔确实是经世济民的卓越人才,又礼聘他入幕参赞军机,给他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他对鸿裔言听计从,高度信任,把他作为心腹,作为智囊。曾国藩对鸿裔评价很高,称赞他说:“眉生,豁达精敏,应世才也。”黎庶昌在《江苏按察史李君墓志铭》中说:“文正开幕府治世,辟召天下英俊,程其器能,君恒为之冠。”由此可见李鸿裔确实是英才,曾国藩确实是任人唯贤的好领导。
继后,李鸿裔因功出任徐海道道台。上任后,他干得风生水起,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位忧国恤民的经世之才。徐州是南北交汇的要冲,地位十分重要。李鸿 裔到这里,既要总管营务,又要兼管粮台,工作十分繁忙。当时湘淮各军数万人的粮械军火,悉数由徐州供给。他夙兴夜寐,缜密筹画,把一切事务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军民各方都十分满意。两江总督李鸿章见鸿裔指挥若定,措置裕如,对他大加称赞:“古之廉能,君之谓也。”李鸿裔就是这样一位有主见、会办事的应世之才。
由于他在徐州干得很出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各方面对他评价很高,第二年曾国藩保荐政声卓著的优秀人才时,鸿裔擢升为江苏按察使,论功晋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
三、退隐林泉的风雅之士
李鸿裔荣膺重任以后,正当他雄心万丈,意欲大展鸿图之时,他耳鸣失听。疾病的哀愁同升迁的喜悦同时到来,两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要他作出艰难的选择。要么以仕途为重,带病工作;要么以健康为重,请求开缺,致仕休养。
李鸿裔是一个生性清旷,襟怀冲淡的达人。尽管当时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时期,但健康也不能忽视。他主张大丈夫处世应知进退,善取舍,要拿得起,放得下,既要有所作为,也可有所不为。既然自己身患耳疾,难以继续为国家历险任难,担当重任,干脆就退隐山林,回归自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后半生。
李鸿裔不到四十岁,便辞官赋闲。他在山水清嘉的苏州安家。到苏州后购得瞿氏网师园(此园系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并把它修葺一新,在此享受山水园林之欢,求得心灵的自由。黎庶昌在《墓志》中说:“园故有老树、怪石、池沼、亭馆之胜,积书数万卷,益蓄三代彝鼎,汉唐以来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以自娱。”
李鸿裔退隐以后养病生活自由而又快乐。主要活动有如下几项:
(一)、静心读书
“窗前明月枕边书”是文人雅士的追求。李鸿裔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读书是最美好的精神享受,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俞樾在给李鸿裔撰写的《李君墓志铭》一文中说:“年四十后,杜门谢客,惟以读书为事,毛诗三礼,每岁必读一过,旁及金石文字,又浏览老庄及释氏之书,皆有所得。”李鸿裔儿子李赓猷在记述父亲的《行述》一文中说:平生最好读书,除必当应酬外,手不释卷。”李鸿裔认为开卷有益,他用读书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二)、寄情书艺
李鸿裔从小就钟爱书法。他的书艺精湛,深受朋辈称道。到苏州网师园养病以后,多年养成的天天练字的积习难改,仍然兴致勃勃,孜孜不倦地摹写碑帖。他的老朋友成都杨宜治在《苏邻遗诗续集叙》中说:“廉访工行楷,体势神韵在晋帖隋石之间。”书香传风雅,墨韵铸情操,从中江县志办出版的《苏邻遗墨影印本》的书法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李鸿裔的书法成就确实令人欣羡。
(三)、邀友同乐
文人雅集,自古皆然。雅集就是文朋诗友聚会在一起,诗酒唱和,抒发高洁的情怀,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些雅集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王羲之为核心的兰亭雅集,以苏东坡为首的西园雅集。
李鸿裔同文友搞的吴郡真率会也属邀友同乐的文人雅集。这是一种文人酬唱同欢共乐的盛会,难得的赏心乐事。在会上,大家满腔热情,坦诚交流,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说出的是心里话,抒发的是真性情。
苏州名流云集,文风很盛。富有学养、精擅诗词书画创作的名家很多。其中名重一时的有听枫山馆馆主吴云,偶园园主沈秉成,还有活跃文坛的顾文彬、潘曾玮……李鸿裔是真率会的核心成员。今天仍能见到胡岂孙、任重绘制的《吴郡真率会图》图中坐在右边第一位的就是李鸿裔。他们谈笑风生,备极欢乐。真率会同仁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聚会时轮流作东,诗酒酬唱,极一时之盛。真个是谈笑皆鸿儒,往来尽斯文。
(四)、德善好施
李鸿裔出身贫寒,宅心仁善。退隐之后,常常济困扶危。他对人慷慨大方,善举多多。据他儿子赓猷在记录他一生功业的《行述》一文中说:“凡恤贫济荒诸大善举,力所能为者无不为。某年直隶灾,捐棉衣至万件……他如山东、山西诸省,历年水旱,先君自省口体之奉以助赈资,不足,复捐写楹联以益之。”
从李鸿裔的人生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重情重义,富有家国情怀。在他胸中充盈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在他心里激荡着对人民群众浓浓的情。他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有耿介的文人风骨,崇高的道德品质。他名传海内,德著人间。我们今天撰文赞颂他,目的是: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弘美德;为传主扬清名。
参考文献:
《苏邻遗诗》
《江苏按察使中江李君墓志铭》 黎庶昌
《布政使衔江苏按察使李君墓志铭》俞樾
《苏邻遗诗续集 叙》 杨宜志
《行述》 李赓猷
《苏邻遗墨汁影印本》 李鸿裔

作者简介
姜诗,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抒情歌词集《留住春光》《星光灿烂》、文化散文《山欢水笑》《桔红橙绿》。多件作品荣获中宣部及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