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湾罗家飞出的吉祥瑞鸟
一一记尙巾大院罗鸿蕊老人的传奇婚姻
(章回体报告文学)
文 || 原斌
采访了尚巾大院的张玉蓉老人后,我又采访了九十岁的罗鸿蕊老人。因当时已快到吃晚饭的时间,没有时间采访到更多的资料。不过我觉得罗鸿蕊老人已九十岁高龄,时间跨度大,阅历丰富,肯定有旁人没有的经历和故事,因此决定再找时间来采访。
因为本人还要种地养鸡,很是繁忙,所以一直没抽出时间采访,直到九月六日下午,才抽出时间先采访了罗鸿蕊老人的二女儿,在尙巾眼科医院工作的阎素云大夫。接着又去尚巾大院采访了罗鸿蕊老人本人,获得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资料充足,我想用章回体的形式再现罗鸿蕊老人一生的精彩故事。章回体的小说情节大部分是虚构的,而我采访到的资料来自罗鸿蕊老人本人及他的女儿,绝对属实,不过要经过文学加工,因此就算是章回体的报告文学吧,想听罗鸿蕊老人的精彩人生经历,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
万般好事从头说
千里姻缘一线牵
因篇幅有限,罗鸿蕊老人小时候的事,咱就不说了,就先从罗鸿蕊老人的传奇婚姻说起吧。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罗鸿蕊和她的丈夫阎庆喜的美满姻缘也有媒人,这媒人却是夫妻两人的姐姐,真是巧得不能太巧了。
话说阎庆喜是古县乡小韩村人。排行老二。老大阎庆鸿在抗战时期很早就跟上牺盟会决死队参加了抗日,后来据说担任了决死纵队的团长,后来战争结束,退伍后在沈阳工作现已去世。老三阎庆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革命队伍,后来在晋中地委工作 (是文化部还是宣传部,不太确定)。
阎庆喜的父亲早年走西口,在张家口做买卖,至少拥有两个铺面。阎庆喜作为二少东家,父亲为锻炼庆喜的经商能力,每年至少让他去一次张家口的铺面实践。他穿长袍马褂,在人陪同下骑着骆驼去张家口。看人家怎么做买卖,怎样算账记账,慢慢地耳闻目染,他学会了经商记帐,打得一手好算盘,也写的一手好字。阎庆喜本人长得帅,而且心灵手巧,是一个好木匠,家里的圆桌、八字凳,还有其他家具都是他亲手做出来的。因为他有商业才能,所以早早就被国家招工。先是在阳泉商业局工作,后来到了左权商业局担任会计师。像这样有才有貌还有国家铁饭碗的小伙子,肯定是很多小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了。
他还有个姐姐,很早就嫁到了西六支乡南社村,巧的是罗鸿蕊的姐姐也嫁到了南社村,而且两家的地也紧挨着,只隔一条畔子,这真是无巧不成书了。他们在地里干活时经常见面,有时候田头休息时就在一起拉闲话,不觉就说起了各家的情况。阎庆喜的姐姐就说起了他的弟弟阎庆喜各方面的情况,说他正是男大当婚的年龄,托罗鸿蕊的姐姐给他打听好人家,好姑娘。罗鸿蕊的姐姐心里想,这真是做鞋不用锥子一针好 (真好),一个未娶,一个未嫁,条件也相当,就和闫庆喜的姐姐说了妹妹的年龄以及其他情况。她说妹妹因为是正经庄户人家出身,所以无论是地里的活计还是家里的营生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可以说是上的厅堂,下的厨房,完全配得上阎庆喜。
不知两人的姻缘是否能成,且听下回分解。
(二)
罗家飞出吉祥瑞鸟
阎门娶回贤良佳妻
话说阎庆喜的姐姐听了罗鸿蕊姐姐对妹妹情况的介绍,心里一阵高兴。就又托人重新打听了一下情况,结果和鸿蕊姐姐说的差不多,就征求了弟弟的意见。后来见了罗鸿蕊的姐姐,就说让两个人见上一面吧。
见面以后,两人都看对眼了。本来罗鸿蕊是河湾村的人,而河湾村是大文豪罗贯中的故乡,文化氛围很浓。罗鸿蕊的兄弟们都是文化人,所以她也很想找一个有文化的对象。听了她姐姐对阎庆喜的介绍,心里已经没啥意见了,见了本人以后,看模样、听谈吐,更是喜欢上了。阎庆喜也觉得合心合意,两人见面之后就初步定了下来。回家又和家人商量好,就在各村开了介绍信,到古县乡政府领了结婚证。
结婚证领了,那下一步就该选好日子办喜事儿了。欲知婚礼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三)
龙凤呈祥才子配佳女
夫妻和谐携手赴前程
话说二人在古县乡政府领到结婚证后,双方家里就紧锣密鼓的准备婚礼的事了。
男方阎庆喜一家首先请阴阳先生择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迎娶日子的选择确定。日子确定之后男方正式写帖通知女方,好让女方家里做好准备。一方面家里清理卫生,必要时要粉刷墙壁等,一方面准备婚宴时的必需品。
女方家里则要给出嫁的女儿准备嫁衣嫁妆等。女方从择日起一段时间尽量不上街,在家里做刺绣缝纫等女红。一方面当父母的也经常教给女儿一些当媳妇的规矩。
不知不觉迎娶的日子到了,双方家里院里都张灯结彩,并在墙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大红的双喜字,窗上也贴上窗花。
早饭以后。男方就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据罗鸿蕊老人回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迎娶新娘,分一乘花轿和两乘花轿。如果男方家出动一乘花轿,则就是专门接新娘子的红轿,如果是两乘花轿,则新郎是蓝轿,新娘是红轿。罗鸿蕊老人说,当时她坐的喜轿是大韩村的玻璃轿。轿子装饰华丽,主调以红色来显示吉庆。轿子正面为门,供新人出进,门上挂着大红喜庆的门帘,其他三面则是一米多高镶玻璃的窗。窗玻璃上画着喜庆的图案或贴着红色窗花。
罗鸿蕊坐着轿子来到阎家,阎家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和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按旧时习俗,新娘要踩着红毡进门,还要跨火盆,象征要红红火火过日子。
新娘进门以后,婚礼仪式就开始了。一般习俗是新郎新娘先拜父母,然后再给男方家的亲戚长辈行礼,再向左邻右舍的客人及厨房的大师傅行礼,然后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进洞房。
一般是新郎背着新娘进洞房,进洞房后还有一个要馍馍的仪式。就是新郎背着新娘向婆婆要馍馍,称为改口馍。新娘要大声喊妈说:"妈妈给个馍馍吃"。也许还有这样的情节,婆婆说:"馍馍是个好吃的,吃了就能养个胖小子"。新娘要回答:"馍馍是个好吃的,吃了就能养个胖小子"。
这些仪式过后,院里开席,招待亲戚和左邻右舍。当时刚解放不久,经济不富裕,因此也不是大摆宴席,只是简单的几个菜和烩菜馍馍等招待宾客,新娘新郎还要出来给客人敬酒。酒席完成待客人陆续走后,男方家会安排新郎新娘吃和气拌汤。到晚上也有专人给新人铺床,打发新郎新娘睡觉安歇,也叫圆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四)
六二压游子归故里
罗家女苦渡艰难河
一夜洞房花烛,罗鸿蕊正式成了阎家的媳妇,开始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之旅。
阎庆喜是公家的人,先在阳泉商业局,后来又调到左权商业局担任会计师。
婚后不久,罗鸿蕊也跟随丈夫去了单位,一边找临时工作贴补家用,一边照顾丈夫。当时在左权商业局时,罗鸿蕊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一个小子。本来家务就够忙的了,可她还是参加了当地的缝纫社,在缝纫社做衣服挣些钱来贴补家用。
就这样过了几年,到1962年时,国家启动了六二压的政策。关于六二压政策,是因为当时国家经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以及还苏联的外债,国家经济遭受到很大困难,因此,在1962年启动了压缩城市人口的政策。
在当时的政策下罗鸿蕊的丈夫从左权调回了祁县,还是在祁县商业局担任会计师。而罗鸿蕊本人却从城市户口转回了农村户口,回到了家乡小韩村,还有他的四个小宝贝。
她的生活从每天去缝纫社变成了每天面朝黄土背靠天的田间劳动。当时基本情况是出一天勤挣一天工分。男劳力一天十分工,女劳力一天八分工。然后一年下来根据挣的工分领口粮及分红。劳力多的人家领了口粮还可以分一点红,而劳力少人口多的要想领口粮还必须向生产队交钱。罗鸿蕊家就属于这样的投资户。 劳力多的,分红时不仅能领到钱,还能多领粮,而投资户只能领到基本口粮。所以罗鸿蕊家领到的粮很少,而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粮食就不够吃,需要向邻居们借粮。
为了借粮好借一些,需要和邻居们搞好关系。因此她依靠在缝纫社学到的本领,免费给邻居村民们服务,做单衣或棉衣。借粮食也是借虚还实,绝不占别人的便宜。
另外抽时间在自家院里种了些粮食作物和蔬菜,来缓解粮食的不足。
有了粮食,还要加工成面粉才行。村里只有生产队的一家磨坊,需要排队,一家挨一家。所以经常要等到半夜才能挨上。
当时的磨面机并不像现在是全自动的,而是半自动的,还要不断地上添下倒。倒出来后人工用罗面架放上小马尾罗或铁丝网罗来罗面。因为要赶上磨面机的速度,所以很是紧张。磨完以后,多数情况要一个人或叫上个大点的孩子往家里搬运。一般情况,直接把罗好的面用笸勒(柳条编的放面的器具)顶在头上,一直顶回家去。
当然,如果丈夫阎庆喜星期日回了家,罗鸿蕊就苦轻了。预知是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五)
疙瘩汤更添肥羊肉
笨鸡蛋足证夫妻情
阎庆喜六二压的时候调到了祁县商业局担任商业局总会计师。虽然工作很紧张,但是在星期日可以放假一天,回小韩村和家人团聚。
阎庆喜这样心灵手巧,又有文化的人,回了家当然不会无事可做。并且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比如他肯定要看看院里的庄稼和蔬菜,哪里需要浇水,哪里需要锄一下。还有家里的家具是需要添一些,还是要修理一下。比如他看到媳妇罗鸿蕊磨面的辛苦,就做了一个像是担架一样的架子,就可以两个人把粮食抬到磨坊。磨好面也可以和大点的孩子抬回来,不需要用头顶了。
罗鸿蕊也怕丈夫在单位吃不好。所以丈夫星期日回来也会做点有营养的好饭,来给丈夫补一下。
早年丈夫曾多次去过张家口,口外风大,难免受些风寒。因此罗鸿蕊计划给丈夫调补一下。星期日过去丈夫去城里上班时,她吩咐下个礼拜回来从城里买些羊肉回来。因为羊肉汤是暖人的,熬汤时加些鲜姜又可以祛风。不觉又一礼拜日到了,罗鸿蕊把丈夫捎回来的羊肉切好,又把姜切片,葱切段,香菜也切好备用。然后冷水把羊肉下锅,大火烧开加点绿豆煮去腥味,然后换水,放羊肉,花椒,葱姜大火烧开。接着转中小火炖煮一个多小时。羊肉炖好后放入切好的萝卜,最后再炖20分钟,香喷喷的羊肉汤就炖好了。
她又和了一些圪垯则面,中午是给丈夫做了一碗圪垯则面,然后把熬好的羊肉汤舀了两大勺,又加上盐、醋、香菜,端到了饭桌上,放到了丈夫面前。
当时已是暮秋,快到立冬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不过吃上一碗羊肉疙瘩汤,全身都是热乎乎的。
晚上孩子们都在灯下做作业,丈夫阎庆喜一边辅导孩子们,一边教大点儿的孩子们学算盘。而罗鸿蕊也在灶旁忙碌着。
她把家里笨鸡下的蛋都收集起来,洗干净煮到了锅里,又准备了几个罐头瓶,也洗干净备用。鸡蛋煮好后捞出来放凉水里凉一下,然后把鸡蛋皮在桌子上一周都磕一下,放进洗好的罐头瓶里。再把放满熟鸡蛋的瓶里,放点白冰糖和辣椒,再灌满酱油和醋的混合液,再把盖子拧好。这是她从母亲那里学的虎皮腌鸡蛋的做法。
第二天早上丈夫上班时,他把这些虎皮腌鸡蛋大部分放进丈夫随身带的绿色挎包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六)
贤郎君一朝驾鹤去,
罗家女独撑阎家门。
不管是羊肉疙瘩汤,还是虎皮腌鸡蛋,都代表了罗鸿蕊对丈夫的深深情意。她知道丈夫是商业局的总会计师,总管县里包括饮食公司、烟酒公司、果品公司、粮食局等八大公司的财务工作,责任大、任务重,需要加强营养,好好保健才行。
罗鸿蕊多么希望能和丈夫不离不弃,白头到老。他们经过多年的磨合,早已心灵相通,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方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唐代诗人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就是对他们俩婚姻生活的生动写照。
可是罗鸿蕊怎么也想不到,丈夫会先一步离开自己。也许丈夫太累了,需要休息,也许是丈夫太优秀了,天妒英才,把他招到了天堂。
本来是一个水池里相依相伴的一对鸳鸯,本来是一对比翼齐飞的快乐的鸟儿,现在剩下了自己孤零零的一个,这可该怎么活呀!也许是夜夜思念的缘故吧,她的乌黑的头发变白了。也许是流了太多的眼泪吧,她的双眼变的细小了,视力也下降了。
可是她不能倒下,她还有四个儿女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丈夫如果在天有灵,肯定希望她能担起这一重任,把儿女都哺育成才,把这个家撑起来。
她没有辜负丈夫的遗愿和全家人的期望,就像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一样带领全家开始了新的征途。孩子们很乖巧听话,各负其责,帮助母亲承担家务,然后努力学习,努力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请看,院子里井井有条,花红柳绿,枝繁叶茂,一个个栋梁之材就从这个农家院走了出来。


作者简介:原斌,男,农民,1950年生,祁县《丹枫阁》杂志社会员及祁县诗词学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祁县作家协会会员,原氏文化研究会晋中支会理事。爱好诗歌创作,作品曾在《长白山词林》《歌词天地》《关东文苑》《北方诗刊》《丹枫阁》《百事通传媒》等报刊发表。诗歌《脚印与梦》在绿城杂志与中国青少年作家联盟联合举办的全国诗文大赛上获优秀奖,并入选《中华腾龙诗文精品选》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