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岳父一一王德录
文/ 刘景宏
老岳父,又称老泰山。我没考究是何意,只感觉恩重如山。你想啊,他把最心爱的姑娘精心养大,却忍痛割爱嫁给你,陪侍你终生。这不是对你恩重如泰山是什么。
我的老岳父叫王德录,中共党员。是个名副其实德高望众的老人。他1947参加革命,先是在南召县委干通讯员,参加过剿匪反霸,后到南阳地方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调省地矿系统,先后担任分队和服务公司党支部书记。1987年光荣离休。2021年9月14日去世,享年94岁。
一
我的婚姻是老岳父老岳母精心撮合而成的。我1979年参加工作是在驻马店地质队。每年探亲假都回内乡地质六队家属院。当时我家和岳父家住前后排小平房。我好读书,偶尔还好装模作样坐到外边阅读。老岳母经常看到我好学习,就认定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于是和老岳父商量,觉得我和二女儿王瑞此较般配。老岳父当时和我继父刘魁荣(刘魁荣是我生父刘魁胜的亲弟弟。1979年底,地质队有内招政策,继父膝下无子,就把我过继给他名下招工来到地质队。)同在一个分队工作。于是老岳父私下找到我继父:景宏不是还没对象吗?让王瑞(妻名)她俩先通个信谈谈吧。我继父喜岀望外,立马写信告诉我说:景宏啊,你王伯有个闺女,长的好,又懂事,是我看着长大的。他家条件好,不是他先提出来,咱们农村出身,真的不敢高攀啊。你把握好机会,先和王瑞写信聊聊。
有了双方老人的支持,我和王瑞的婚姻自然很顺当。我俩1983年认识,1984年10月结婚,1985年10月有儿子。到目前快四十年了,我们一家爷孙三代同堂,非常幸福。对此,十分感谢老岳母的独到眼光。更感谢老岳父的牵线搭桥。
二
我岳父王德录和我继父刘魁荣两人有天大的缘分。
他俩不仅促成了我的婚姻,结成了儿女亲家,而且有许多爱好,他俩也十分相投。
由于当年长期野外作业,流动性强,没啥娱乐活动,于是都好下象棋,也都好跑着山沟里抓鱼、山坡上打兔子。
为下棋俩人经常斗嘴呕气,可吵过没两天又玩到一起了。打猎也好结伴,据说早年在山里为了一只中枪的兔子,到底谁先开第一枪,半天争论不休。
他俩还是一对难得的好搭档。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俩同在一个野外地质分队,一个是分队长,一个是支部书记。经纬分工明确,配合相当默契。把他们所带的分队搞的红红火火。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俩的忌日也是同一天。继父刘魁荣是2011年农历八月初八不幸离世,享年七十四岁。没成想,岳父王德录于2021年同样农历八月初八驾鹤西去,高寿九十四岁。真是一对好亲家!铁哥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月同日死。
而且还都在南阳紫山公墓葬。
……
不得不说,这就是缘分!这就是八百年修来的缘分!这就是佛祖赐给的天大缘分!
三
老岳父是老革命,是党的忠实儿子。
他1947年参军,剿匪反霸,冲锋陷阵,不怕牺牲。新中国建立后在地方工作没几年就转到地质队。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三十多年。1987年的时候还没电动车,人们出行都是自行车。他离休后闲着没事,就在单位旁边(红庙路口)开个修车铺,无论是单位人或者外来人,大多都是义务打汽修补,换部件也大多只收个成本。就这样,一直干到1990年代末才休息。
他常教育子女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共产党带来的;永远不能忘,永远跟党走。
他在这离休几十年的日子里,还经常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支部活动,参加单位节日联欢活动。每天订有报刊阅读,天天看新闻联播,开电视好看抗日剧、剿匪片,有时还好爱憎分明的讲评。
他子孙满堂,十分关爱儿女,却从不给儿女添麻烦。他90岁以后,儿女怕他年纪大了,生活起居不方便,准备安排他轮流住;他坚决不肯。他说:只要我能动,就哪家也不去,免得跟你们找麻烦。最后这一年多,我们给他安排到南阳姜营德合医养中心:那里环境好,住的干净,吃的可囗,特别是服务周到。他十分满意。但我们怕他寂寞,每周轮流去看。可他却说:别跑恁勤了,都忙的跟啥哩。后来出现疫情,养老院封闭管理,不让探望了。时间一长,他也忍不住多次夜里给王瑞打电话。妻子每次半夜听到玲声,就心惊胆颤,可拿起手机问咋啦,他立马会说:没啥事,不小心碰住了。
后来疫情解除,他当日就打过来:现在这养老院放开了,可我好着呢,你们忙,就别来了。其实,他这时已患肺积水多时,相当严重了。但却瞒病不报,想儿女又不明说。
按照国家的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岳父的医药费是全额报消。他膝下有五女一子,曾有一子女早几年以他名誉拿了几块钱的药治病。岳父知道后,拍桌子大发雷庭。气得孩子说要断绝父女关糸。我去家劝他:一点小事,何必发这么大火?他说:这不是小事,关键不能坏规距。这是组织给我的待遇,儿女无权享受。不能给国家增加负担。
……
这就是一个老革命的心声!这就是一个老党员的言行!
这就是我的老岳父:
一个刚正不阿勤劳苦干的人!
一个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的人!
一个爱党爱国光明磊落的人!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人!
此时此刻,我不禁跪地对天祈祷:
老爸,我的老泰山;您阳世积德,
阴间必有福报!
祝您天堂安息吧!儿女永远怀念您!
作者系河南省地质系统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