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者韵心》(评《荷塘雅韵》)
向新民文。
先传刘邦民先生作品。
《荷塘雅韵》
刘邦民文
无痕岁月映荷塘,
老叶枯荷含韵香。
晨风捧得莲蓬去,
夜歌携藕餐桌上。
2021.10

正文。
喜见刘邦民先生新作,犹似佳酿入囗润心。
写惯了新诗,邦民又锋指古风。这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在文字的搭配上,产生了新的内涵。把标题的四个字,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境意境。秋日的“荷塘”,“韵”之“雅”,是常见的主题,能写出“新”意,脱出旧窠,不易。
此佳作,四句可分上下两段落。上段,排列整齐,平仄调度四平八稳,全依绝句格式;下段,笔锋突变,一句五平二仄,收尾四平三仄,且未字回锋于仄声上。这种作诗法,在初唐以前的古风中常见,盛唐后,日见稀用。
可喜的是,邦民先生,自然或不自然地应用上了!都是为了“荷塘”的“雅”而韵味十足。
以上,是本人对佳作的初步印象。
真正进入佳作文字显示的画面,才能体会出匠心独具的意境。全文四句的末三字,都是实写着墨。令人叫绝的是,邦民先生在第一,三,四句上,前四字搭配的惊奇:
岁月,“无痕”;
风,“捧得”;
歌,携“藕”!
至于“晨与夜”,则是对仗的需要(也是行文的需要)——作者把自由诗的写作手段无声无息地嫁接到古风的行笔上了。令我佩服。
一般而言,格律诗(含打油体,古风及律绝句)用“启承转合”来归属全文,以表现主题。此文,没有受此约束,四句全围绕“荷”而作,且不显繁冗。
依本人短视,“荷”从“塘中”出,收于“餐桌”上。
用新巧的语言搭配,把“荷”的“雅韵”,供奉在读者的视觉神经元中,并冲击读者的大脑嗅觉神经,从而激起了听觉神经的共鸣。让读者,在短短的时间里回味了秋意绵绵的“雅韵”!
如果说,读邦民新作,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干脆把第二句也用虚化的词语来搭载!即:“枯荷”两字前,不用“老叶”作补语,换个其它动词或虚词来修饰。可能更好些。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全文完。
荸荠国庆节后作于三庸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