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份
——只为感谢而作
作者:半醉半醒
在远古年间,因无考究,不能确切的年代,森林里住着两户人家。那时的人,几乎不知道羞丑,最讲究的,最文明的,也就是在腰间围一圈树叶或者围一圈蒿草而已。这两家人,为了节约木料,也为了省时省力,两家人在森林里盖了三间房屋。那时的所谓的房子,也就像现在的瓜窝棚似的。一家住东屋,一家住西屋。两家各有一个男孩。东屋的男孩比西屋的男孩大两岁。两个孩子出来进去,成双入对,就像一家人的孩子似的。这两个孩子经常身上一丝不挂,整日在森林里玩耍,撵兔子,撇石头打飞鸟,爬树摘野果子吃,困了,倒头就睡在树荫下。渴了吃野果,饿了吃野果。一天几乎不在家里吃东西。偶尔的,早上在家里吃一顿烤兔肉,或者吃一顿烤鸟肉,再喝点野菜粥,这一天在家吃的东西就完活了!全靠在山上吃野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了两个孩子该上学的年龄了,距离森林三里之外有一家学堂,叫“百家学堂”。那里上学的孩子比较文明,腰间都围一圈树叶或者是杂草什么的。这两个森林里的孩子已经习惯了一丝无挂的生活,所以也就这样天天上学。那时赤身棵体,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
这两个孩子,由于是在森林里和野兽,飞鸟玩耍长大的,性子有点野,坐不住板凳。时常在学堂上有一些小动作。那时的老师不叫老师,叫先生。先生经常提醒这二位学生,不要在学堂上搞小动作。要集中精力学习!再不听话就打手板,打屁股了!可是,这两个孩子根本也没把打手板,打屁股当成一回事儿,所以经常小屁股被先生打得红的一片一片的。

有一天,上语文课时,遇到了一个民间俗语——“光腚娃娃”。先生为了让学生们记得扎实,先生就把这两个一丝无挂赤身棵体的光腚娃娃叫到学堂的前面,对着全体同学们说:“同学们,关于“光腚娃娃”这一俗语,我就不过多的解释了!”看看前面这两位同学,他们对“光腚娃娃”这句俗语就是最好的解释!这二位学生已经用实际行动把这一俗语词语解释得淋漓尽致了!此时此刻,学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过后,大两岁的男孩说道:掌声响起如雷鸣,羞得我俩难为情。下次再有类似事,别叫我俩行不行?……学堂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斗转星移乾坤转旋,回眸之间几千年。
时光让以前的这两个孩子又投胎来到了人间——关内!分别是一个家庭的排行小七儿和一个家庭的排行老三。两个孩子还都是男孩,也是两岁之差。两家住在各自不同的地方。家长们为了摆脱贫困枷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更优越的生活环境。两家人,在各自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的举家闯关东。不怕辛苦,不畏困难,不惧遥远,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大荒——黑龙江省明水县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山村——崇德。
在这里,他们落下了脚。巧合的是,闯关东的人那么多,可说是无计其数。落脚在辽、吉,黑等地的闯关东者比比皆是。可偏偏就是几千年前的这两个光腚娃娃竟然重逢在黑龙江省明水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又成了很要好的“光腚娃娃”。
为此中国教育学家,中国词语俗语解释专家,中国词语俗语定性专家,学者,教授,以及中国词语俗语词典出版社的同仁们一致认为“光腚娃娃”这一俗语词语,应该解释为——从小在一起玩耍且交情很深,情感很浓并在一起上学读书,一起长大的年龄相仿的人。甚至是前世都是从小在一起玩耍,感情很深的一起长大的年龄相仿的人!——(本段纯属虚构)。
当然,他们万万也不会想到,他们曾经在四千多年前,就是好朋友,就是从小在一起玩耍,读书,一起长大的非常要好的“光腚娃娃”。而今,他们又是从小在一起玩耍的光腚娃娃和好朋友了!

春秋交替,日夜更迭。寒冬腊月,雪花翻飞。举目望去,北方似一个洁白无暇的童话般的世界……白雪掩盖了所有的丑陋……两个孩子在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有时,双手插在兜里倒着在雪地上走路,踩得白雪咯吱咯吱作响,留下了两串长长的蜿蜒并行的快乐足迹……在冰面上滑冰车,打出溜滑……虽然冬天温度很低,哈气呼出来马上就在眉毛上挂上白霜,他们却乐此不彼,陶醉在银色的世界里……
时光的脚步踏进了1965年春三月里,大两岁的孩子步入了学校的大门,正式上学了。次年春三月,小两岁的孩子也上学了。两个孩子上学一起走,放学一双归。每天在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你追我赶,我踢你一脚,你打我一拳,成了两个孩子在路上消磨时间的最好方法。
一晃几年过去了,两个孩子步入了中学的大门。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看什么都觉得新鲜,稀奇……于是抽烟,喝酒,玩扑克,推牌九无所不能……等到了高中,两个人凑到了一个班里读书。(那时的初中是二年制,高中也是二年制。小学五年制。高中毕业也就等于是现在的初中毕业。特此解释。)这回更是合作默契,两个人一个眼神,趁老师在黑板写字的机会,悄悄的溜出门去找个地方抽烟去了……有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听到声音回过头来看时,鸦雀无声,各个坐的板板正正的。等老师再回过头去写字的时候,下面又有声音响起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给老师气得脖粗脸红的……
每当这个时候,大两岁的孩子就脱口而出:老师老师别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们就是淘个气,脖粗脸红又何必?以后各奔东和西,你还是我好老师!老师听了,扑哧一声笑了,班级里一片哗然……

时间的脉搏一时也不肯停歇,瞬间来到了1974年,本应该1974年寒假就毕业的学生,因全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统一全国升学、毕业时间的制度,由寒假改为暑假升学、毕业。这一制度的改革,使中国北方在1974年度没有一个学生毕业,也没有一个学生升学。可以说,1974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历史上的一个节点!
冬已来临,春天便不会远了。时间流水般的过去了。1975年炎热的七月如期而至,仿佛把学生们的心情都(烤)考蔫了!
考完试,照完毕业照。1975年7月15日上午九时许,两个毕业班及全校领导,教师,在公社大礼堂举行了毕业典礼仪式!典礼仪式上,首先是公社领导和校领导在大会主席台上发言,然后,由我代表两个毕业班发言。最后由校领导总结,并宣布毕业典礼到此结束!结束后,同学们和老师互相告别,同学们互相告别!然后,各奔他乡了……
这一别,就是四十三年;这一别,青春似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风华正消失在光阴的隧道;这一别,有的上天堂为臣,有的去地府做官;这一别,把同学情憋成了一条相思的河……
我们还健在,我们是幸运者。万万没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同学们在一个群里隔屏相望,聊天,叙旧,话当年,说相思……更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光腚娃娃”还能凑在一个群里斗嘴,撩闲,侃大山……不知这该叫幸福?还是该叫甜蜜……?

当然,这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好政策,使军队,国防现代化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高楼大厦处处林立,手机更是人手一部。年轻的就不说了,六十岁至八十岁的老年人都玩起了智能手机。微信聊天,视频通话……就我八十多岁的叔叔都会发朋友圈了……
同时还要感谢张庆发同学,把大家组织起来,感谢纪铁民同学,感谢申玉诚,崔泽东,崔长春,尹洪权,安新富,滕玉文,乔老六,阚贵生,唐传江等等很多同学的努力和付出!特别是纪铁民同学,仿如侦探一般,捥窟窿盗洞,有一点线索都不放弃!终于使这个同学群基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两个“两世”的“光腚娃娃”,好朋友,老同学,不是别人,就是崇德中学七五届高中毕业的同学xxx和xxx
本故事百分之九十的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诗茵若雨

【作者简介】网名:半醉半醒。原名:李春学。黑龙江省明水县人,中国远方诗人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都市头条编辑。热爱生活,喜欢阅读,作品在多家网络文学平台发表。愿时光静好,岁月如歌!喜欢的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