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对属地的情感依赖,常常在你离开她时会有强烈地感受,就像一个人置身境外,你能感受到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所带来的力量;一个人出差远离故土,与人聊起“来路”,你不能绕开家乡的风土人情...
茌平,有着2200多年的置县历史,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这方宝地在历史长河中飘过多少精美的浪花...不妨拿出来浏览一下当年的“风景”——
特别说明一下,我不是真正的茌平人,因此才给文章取了这样的名字。因为这些故事的来源,除了翻阅史志记载,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茌平人的口口相传。
今天开聊的主题是《陈年酒事》,探秘茌山丁家块美酒——“地缘篇”。
鲁西酿酒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晋朝时期鲁西一带民间就盛行酿制屠苏酒(据说是由汉末名医华佗研制而成,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邪之功效),后为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诸多名家所推崇,无数典籍所传载。宋代张能臣所著《酒名记》,也记载了东昌(博州)“莲花酒”。

茌平,公元前221年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茌平县志》记载:丁家块亦名丁家岗,在城西南二十五里,东北西南蜿蜒二百余步,有泉甘冽,酿酒甚美。
丁家块,古时称丁岿 kuī ,今简称丁块 kuài,现当地人方言仍然读丁块 kuì ,这里是旧时济南至东昌府的官道必经之处。

《茌平县志》八景图中有“茌颠酒泉”的描述:茌山旧有古井,水汲出有酒气,以之酿酒倍佳,丁块者亦然,俗有茌山丁块酒之谣。

叶天球(1480—1527年),明徽州府婺源人,字良器,号砚庄,一号砺斋。明正德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升东昌知府,作团甲等法以莅民。官至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
释义:诗中“一塔”、“官道”、“吏馆”(官道上驿站,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禅房”(历史上丁家块附近有一座很壮观的寺庙——景隆禅寺)、故僵(这里指的是地界)“渐开荒”,可见当年百姓躬耕劳作、物埠民丰之景致......

茌平籍历史名人,曾担任过康熙皇帝启蒙老师的王曰高所做的“茌颠酒泉”一诗也录入《茌平县志》:茌山上有古泉三眼,今存其一,用以酿酒香冽异常。
王曰高(—1678),号北山,茌平县北八里村人。自幼聪敏,7岁能文,10岁执父丧如成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工科右给事中,被选作翰林后,曾当过康熙的启蒙老师,后官至礼部掌印给事中。渑shéng,古水名,在山东省淄博市东北,西北流至博兴东南入时水。时水的下游,亦称“渑水”;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意思是有酒如渑水长流,有肉如堆成的小山冈。饶有,很有兴趣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千日酒是在传说中的酒。传说中山狄希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后以称好酒。讵jù,难道;岂(从语气及意境推测后面的□或是“疑”字)。留髡送客,说的是齐威王询问淳于髡酒量的故事。淳于髡(约前386年—前310年),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淳于髡死后葬于今茌平城西南隅小刘庄,“髡林夕照“是茌平八景之一。从事,指的是好酒,魏晋时期,桓温手下的一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相传刘白堕为南北朝时善酿酒之人,其酿制之酒用口小腹大的瓦罐装盛,放在烈日下暴晒,十天以后,罐中的酒味不变,喝起来醇美非常。永熙年间,有一位叫毛鸿宾的携带这种酒上路,遇到盗贼,盗贼喝了这种酒,立即醉倒,后被擒拿归案,因此这种酒又被称做“擒奸酒”。橘中叟, 1.指善弈者。2.指隐于弈者。清 钱谦益 《序》:“安知夫烂柯之老,橘中之叟,不揶揄窃笑耶?” 吴梅 《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我欲去寻橘中叟,力学三年便国手。”
田需(1640-1704),字雨来,号鹿关,德州人。金台十子之一田雯二弟,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二十年改官编修,先后参与编纂《明史官》、《大清一统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辞官,铸鹿关精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获恩赐御书。著有《水东草堂诗》。田需二十九岁出仕,四十七岁辞官归乡,潜心著书修身,从其弟田霡为其诗集题跋“先仲兄鹿关先生殚心经史,不以声诗自能,即间有作亦不轻示人,霡从旁私记,仅得百有余首,其意幽深,其辞典赡,有大历已还之风。今付剞劂,非先生志也。”可知,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田需晚年,康熙帝南巡过德州,曾录唐人王维《白石滩》诗御书恩赐,其文采斐然,为皇上所器重,影响力可见一斑。(此诗较乾隆帝南巡御制茌平道中杂诗之“杏花村外青帘有,卖的茌山丁块酒。李白狂歌楼上眠,想复此间醉一斗。”早近百年;康熙时期,战事频仍,国库尚虚…)“青帘丁块酒,白板午时鸡。”道旁酒肆飘香以待,存落鸡犬之声相闻。这是济南至东昌官道上不可多得的一处“繁华”,更可以预见当时的丁块酒,是一道抢眼的风景。
康熙四十九年《茌平县志》“山川”目载:酒泉井二,一在茌山驿后,一在丁家块,其泉芳洁,取之酿酒,香美异常。民国二十四年《茌平县志》“物变”目记载:丁岿间路西岸上有古槐一株,高丈余,枯一枝下垂多年不折损,其余枝叶峥嵘,翠荫浓郁,其干中段东偏,龙钟如瘰疬 luǒ lì ,大如复盆,下心则空,可容六七岁小儿,相传唐代植之,千数百年犹茂密异常,亦奇矣。学堂外东北隅有古井,酿酒芬香异常,与茌山酒泉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