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多年生草本。全株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有芳香和辛辣气味。其初生嫩者色微紫,名紫姜或子姜;宿根谓之母姜。叶互生,无柄;叶片呈披针形。花下有绿色苞,层层包围,花被橙黄色,唇瓣紫色,散布白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脾三经。发表、散寒,止呕,去痰。治风寒感冒,呕吐,痰饮,喘咳。为“呕家”之圣药。生姜还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畜肉等毒。
内服:煎汤,3~1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阴虚内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生姜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钙、磷、铁外,还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天门冬素、酪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实验证明,吃姜发汗,就在于姜辣素刺激心脏、血管、皮肤、促使全身毛孔舒张,从而散热出汗,随之带出病菌毒素污物。姜辣素还能刺激味觉神经,促使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起健胃止呕的作用,故被称为呕家之圣药。其挥发油所含之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胆汁中粘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抑制胆石症的发生。日本学者新近的研究表明:生姜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可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肪质的产生,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生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传人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论语》就有“每食不撤姜”的记载。《吕氏春秋》还说:“和之美者,有杨朴之姜”,李时珍注云:“杨朴,地名,在西蜀。”生姜是日用之蔬,是家喻户晓的调味佳品,诚如李时珍所说:“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天不宜之。”宋·刘子翚还有一首《咏姜》诗:“新芽肌理腻,映日净如空。恰般匀妆指,柔尖带浅红。”
生姜人药始载于南朝梁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谓之:“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单就止呕吐来说,汉代医圣张仲景,凡用生姜止呕之方就达25首之多,故古人曾称“姜为呕家之圣药”。另外,生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金代名医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所说的:“生姜解厚朴、半夏毒。”宋·洪迈《夷坚志》里就记载了一则生姜解半夏毒的故事。广西通判杨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红肿生疮,溃破后还出现脓血,周围的名医束手无策。正好杨吉老来楚州,便请其诊治。杨吉老详细询问了通判的饮食习惯,当得知通判喜食鹧鸪时,当即嘱服生姜500克,然后用药。通判按吉老所言服用生姜,当服至250克时,疼痛渐渐消失,500克全服完后,脓血全无,病亦痊愈。通判向吉老询问病愈缘由,吉老解释说,鹧鸪好吃半夏,通判喜食鹧鸪,因而半夏之毒转人通判咽喉而患喉痈,然生姜能解半夏毒,故服食生姜后,毒解而病愈。
民间还有“早上3片姜,胜过饮参汤",“每天3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等谚语,都是说明常吃生姜具有祛病延年的作用。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云“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80余,颜如涯丹,目光炯然”。问其养生之道,答曰:“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生姜抗衰老的作用,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医案医话
1、眩晕:女,43岁。原有内耳眩晕史。因劳累突发眩晕呕吐频繁发作,眩晕不能起床,行立则欲扑地,脉象沉迟而弱,舌淡苔白,一派虚寒之征。遂用生姜一块(约10克)细嚼后咽下。服后呕吐即止,眩晕顿减,后嘱其休息调养,未服他方别药,3日后饮食如常,眩晕未再发作,能参加正常劳动(《四川中医》1985年第4期)。
2、呃逆:男,57岁。有心脏病史,因心功能不全并慢性尿毒症伴呃逆不止人院。住院后因呃逆一症西药治疗无效而邀余诊治。即予上方,嚼生姜3片而呃逆止。后呃逆又多次发作,均用上方治愈(《新中医》1985年第6期)。
3、慢性胃炎:女,52岁,胃痛日久,形体消瘦,胃脘灼痛,恶心呕吐,嗳气频频,口干且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数。X线钡餐透视提示为慢性胃炎。辨证为胃阴亏损气失和降。治宜滋养胃阴,降气和胃。将姜蜜饮(生姜汁份,蜂蜜2份,混匀。)与等量鲜橘汁混合服用。每次20亲升,每天3次,用药4天,胃脘灼痛消失,诸症减轻。继服半月,康复出院(《中医函授》1988第1期)。
附方
1.风寒感冒:生姜芥菜汤。每次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煮至2碗,用少许盐调味,1日内分2次服饮。
2.呃逆:取生姜(选用新鲜多汁之品)1块,洗净切成薄片,用时取生姜片放入口中咀嚼,边嚼边咽姜汁,-般嚼1~3片后呃逆可止。对伴有急性口腔、咽喉炎症的患者慎用。
3.久咳不愈或百日咳:生姜夹柿饼。每次用水洗净去皮生姜3~6克,柿饼1个剖开,将生姜切碎夹于柿饼内以文火焙热,同吃。
4.急性喉炎:生姜50克,白萝卜100克,分别洗净切碎,用洁净纱布绞汁。二液混匀,不计用量,频频含咽。每日3次。
5.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鲜生姜250克,红糖菜油各500克制成膏状。
6.急性细菌性痢疾:取鲜生姜46克,红糖31克,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1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