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脊梁,人性的亮光
——电影《长津湖》简评
陈晶晶 张玉霞

2021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长津湖》是由博纳影业和八一电影制片厂领衔出品,由著名导演陈凯歌、徐克、超贤联袂执导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诗级电影。宏大的场面与入微的细节相互结合,死亡的遍地狼藉与生命的鲜活生动交互切换,让人久久难忘。 《长津湖》以战士个人的成长史为主线,使用高超的特效与炫技的动作,诠释了个体的生命价值、群像的家国情以及对生命与意志的敬畏。
《长津湖》是一部少年的成长史。影片中的伍万里心性纯真,与父母生活在水上。他会扔石子,打水漂。生活贫苦而安稳,正如哥哥伍千里所说:“战,都让我们打完了。”可是,和平还没有真正到来,战火逼近了中国的边境,朝鲜岌岌可危,中国必将面临唇亡齿寒的境地。回家休假的哥哥伍千里被召回抗美援朝,少年伍万里跟着哥哥偷偷跑到了部队。或许是一时意气,伍万里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性,他跟着哥哥走上了抗美援朝的列车,开始了他人生刻骨铭心的成长。他过去所认识和秉持的在残酷的战争中被不断更正和改变。正如有人所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放弃主体的过程,就是不断处于‘被看’的过程。”
《长津湖》以小战士伍万里为主线,让观众“看见”了个体坚韧与顽强的生命力。伍万里刚进入七连就被战友调笑,他觉得自己受了欺负,向哥哥伍千里诉说。哥哥告诉他:战场上的敌人无不比之多数倍,又怎能因以寡敌众,给自己冠以“欺负”之名解脱。这是一次生存的教训,只有战胜不可能之强敌,才能涅槃重生,蛋只有从里面破壳而出,或许才能成为雄鹰。影片处处都呈现了这些战士们顽强的生命力。在近距离的肉搏中,在坦克飞机的狂轰滥炸中,他们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从未放弃,血肉模糊仍旧要把敌人战胜。无论是谈子为、伍千里、余从戎还是雷睢生和梅生都是破壳而出的鹰,无畏而顽强。伍万里最终也学会了拿枪射击,学会了在冰天雪地中坚韧。

《长津湖》以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塑造了离乡去国的战士们对家充满留恋与憧憬的群像,展示了舍家为国的大情怀。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有自己对小家的期冀。雷睢生有着沂蒙的念想;伍千里的房子已经动工了,离别时父母的目送还在眼前;梅生时刻拿着女儿的照片,细心呵护,回家要教会七岁的女儿学会算数。但是在国家的大义面前,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约瑟夫·古尔登的《朝鲜战争》中所描写的场景也是如此。抗美援朝的决定来的突然而又迅疾。国内刚刚建国不久的和平面临扼杀的命运。许多退伍回到家中的老兵刚刚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饱穿暖的新生活。幸福就这样被阻断了,他们纷纷要求归队,为国效力。正如影片中政治委员梅生所说,“这个战,我们不打,就要由我们的下一代来打。”在家与国之间,要先守卫住我们的国,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毛岸英离开父亲毛泽东志愿赴朝,在炮火中牺牲;雷爸拉着炸弹引开敌机……把对家的深情怀恋与战场的拼杀死亡作对照,在温馨与死亡的镜头切换中,我们深受触动,泪眼模糊——如今的国泰民安是无数先烈用血肉铸成了不倒的万里长城,阻隔了重重外患。
《长津湖》还从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呈现了关于生命,关于精神的思索。作为“人”,生命是有尊严的,平等的;伟大的精神是敬畏的,神圣的。生命与伟大精神都是跨越族别与超越种群的。影片中,伍千里已经打得美军长官奄奄一息,弟弟伍万里仍要拿枪射击,这是伍万里关于生命的又一次成长。伍万里关于生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可数的几条人命上。他认为他杀够了二十个人就是英雄了,而忘记了真正的英雄是有大胸怀的,是对生命的悲悯。正如哥哥阻止他时说:“有些枪必须打,有些枪可以不打。”一句言简意赅的话,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彰显了良善与仁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美军撤离的途中,美军师长看见了如雕塑般趴伏着的志愿军。他们早已被冻僵,却仍然以生前的姿势严阵以待。师长在这些军人面前庄严地敬以军礼。这是一种对中国精神,伟大精神的敬畏。这种英勇不屈的精神和毅力是跨越国界的,是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影片中这两个体现人物格局与气度的镜头让人坚信:怀有敬畏、坚守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战争总能显现出人性,人性复杂而深奥。电影《长津湖》以一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少年战士的成长为线,剥茧抽丝,步步为营,呈现了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战友情和普世的人道主义情怀。其情可见,其情可感,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感到了最可爱的人那傲然不屈的脊梁,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散射出的灼灼的人性亮光!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