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那月那时代
——夕阳下的回忆
文/山里人(山西)
(二)童年往事
走进小学生活
一九五八年正月刚过。比我大一岁的邻居哥哥哄着我走进了村办初小的大门,开始了校园生活。之前,因为我听人说过: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会挨老师罚站或打骂,心理上特别恐惧。所以,在未入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唯恐碰见村里的"学统”大伯〈1〉,害怕他抓我入学受训挨打。在街上,只要晃見大伯的面,就悄悄地躲避了起来。
我们新入学的小同学,没有正式上课,而是借着大年级同学的旧课本(一年级语文算术上册)进行预习。直到秋季新学期发上新书时才算正式一年级学生。那时候,每个礼拜上六天课,主课是语文算术,副课有体育、画画、唱歌、劳动各一节。上午两节课后作课间操,随后上第三节课。每日上课前先唱一首歌,等老师进入后全体起立,然后老师喊“坐下"后便正式讲课。星期天,没有课外作业,可以尽情地自由玩耍。
我的首任老师姓白叫晋新(小名小牛)。他高高的的个子,唐红色的脸庞,戴一顶青布帽子,穿一身中山装,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当时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复式班,四个年级住在三间教室里,两人伙一张桌子,满满的。老师轮番给四个年级讲课,一个年级听课,其余三个年级做作业。下午散学前由学习班长收交作业本,晚上老师仔细批阅。不象現在的老师那样,叫学生家长辅导和批改作业,实在惹人烦恼。
刚入学时,每到课间操时,白老师准叫值日生 给我们新来的小同学喂饭。他的稀饭虽然是剩饭,但是香甜可口,很受人待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熟悉和喜欢上了学校生活,不但原有的恐惧心理消除了,而且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每次考试都保持在头一名或者苐二名,小学六年当了五年学习班长,没有留过级,年年六一节被评为“三好学生。”
升到三年级后,增加了两门工具课,即珠算和书法(2)。那时一年级新生早上不进校,从二年级起开始做早操。早上和晚上都上自习。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灯,晚上都是点着自制的小煤油灯,读书、背课文、写作业。在寒冷的冬天里,每个人都备一个小火盆,用于生火取暖。后来教室里安置了大火炉,由当天的值日生负责生火看火。每周一轮的值日生负责扫地、抹桌、擦黑板、管理门窗。
在我升五年级的1962年秋天,学校刚好由初级小学扩增为完全小学。这样,我和上下七个村的五六年级学生就可以就近读书了。当时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副课保持原有的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课各一节。这个时期,学生多了,教师多了,教室多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各住一个教室,还是俩人一张桌子,但是,老师已分科代课了。
那时候,学生並无专设政治课程。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贯彻于整个学业过程。除语文书上正能量课文外,还请退伍军人讲革命故事,请老农讲忆苦思甜,课余时间给集体积肥,帮助军烈属抬水、打扫卫生;农忙时帮助生产队下田拔草等等。这些课外活动无疑在浇灌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引导我们做好人好事,培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入学前后的耳闻目睹
一九五七年,我们山区农村还处在高级合作化时期。我们村取名《西安麦丰农业生产合作社》,可能是村里能种植生产小麦的缘故吧。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首歌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优越性的歌——¨展览会县城开,各乡各社献宝来,俩人抬哩个山药蛋,哒儿大,三套車拉进个萝卜来……‘’。
这时侯,政府给村里下发了新式农具单把梨、喷粉器、高压喷雾器,还有一部双轮双铧犁。双铧犁很重,两条好骡子都拉得浑身冒汗。与此同时,社里根据上级政府倡导,开展了农具的革新改造,组织能工巧匠制作手推单轮车、两轮车、播种楼、平板车、水車等等新式农机具。
1956年夏季,我地山洪爆发,河水泛滥成灾。不仅造成了人畜伤亡,而且冲毁大量土地树木和水利设施。灾后,村里组织生产自救,在小龙底重新凿渠垒坝。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前去瞧热闹。只见老爷们有的背石头,有的垒,有的抬。更令人惊讶的是十六个人用葽包(3)抬着一块一米見方的大石头,他们边喊口号边缓慢前行,个个累得满头大汗。那时候没有水泥,干垒得大石坝,可惜被1963年的又一场大河中冲毁了。
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化时代。我们村也由“麦丰社"改为生产大队。大街墙上用红颜色写着大幅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随处可見。
我村属麻田公社管。当时我们唱的歌是《麻田公社十二变》。记得其中有一句是¨电话响,喇叭唱,汽车开在咱门上"。还有一句是“麻田公社十二变,八十里地水稻田……”其余词句已经记不清了
秋罢,规模宏大的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了。村里的男女强壮劳力都自带行李工具前往堡则刨矿炼钢了。走不动的婆娘们,骑着毛驴送上去。当时的口号是十五年赶超英国。家里剩下的老幼病残者也没闲着,由一名政治队长领导搞秋收扫尾工作 。 我记得柿子熟啦,收不回来,队长叫我们小学生去帮忙拾柿。摇下的柿子砸在了雪层里,我们用手去雪洞里拣,冻得手指疼痛难忍直跺脚。
注(1)学统是当时村里委派管理学校事务的人;(2)书法主要练写毛笔字,每日上午半小时,俗称“写仿";(3)葽〈丫aO〉苞是村民用山榆条编织的一种工具,用来搬运物体。
(2021.10.11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