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陇上文化名人画家段思坎先生是一九八四年认识的,那时我才二十岁,学校出来初涉社会。在上学时喜欢写写画画,一会毛笔字一会画人物山水,上小学初中时参加过书画展,也获过二三等几次奖。后来看了当时的一些伤痕文学作品,尤其看了古华先生的《芙蓉镇》小说,心血来潮便练起了写作,在初中时作文周记都领先也有那么一小点文采,也很张扬。
初中毕业后回乡便边劳动边写作,歪打正着还真在《甘肃日报》发表了几篇百十来字的豆腐块。但进步艰难,似乎没了头绪。经别人引荐认识了一位镇原当时较有名气的民间文学作者,欲拜他为师走民间文学之路,结果人家一句民间文学是个大范围,你根本搞不了民间文学也不懂它,好好劳动去便拒绝了我。那时年轻气盛,认为受了凌辱,与此人心里暗暗较上劲了!于是,大胆寻到镇原县文化馆,直接寻找当时的馆长段思坎先生。初次见面,老先生很和蔼,停下手中画笔,给我倒上茶水,土木结构的房子里有两只小沙发,老先生让我坐下他也坐下询问我的情况。当谈到是本宗同姓时,老先生问了几个我记忆中已经很老的长者,笑着说:“你是三房头人,论辈份你该叫我太爷。"我心里很乐,有同族的太爷在文化部门任职负责,这对我的一些请求很有必要能实现。老太爷问我啥程度啥爱好,家里情况,我都作了回答。他笑着说:“在报纸上看过你几篇小文章,有些新意,不过报纸是以新闻为主,其它东西用的少"。他还问我:“在陇东报上看到你报道宁县农民杨映辰办戏校消息,你到宁县去了?"我心想,这位老太爷还真细心,这么忙连我的小消息在报纸上都看后记这么清楚。他身材高大稍胖,说话声音很低却很洪亮,不紧不慢。他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画桌旁对我说:“你来写几个字画点画我看看。"我起身拿起他递来的毛笔写了两行中楷字,也用左手写了一行反体字。顺便我也用毛笔画了一只小熊猫。老先生看后嗬嗬笑了,说:“字画都还不错,欠功力,要临帖常练。画画以后向馆里张丕慧请教,他画得画有新意,也是你们临泾人。祁恩富也画的很好,多问他们学习请教。"但是老先生始终没有说他的书画有多么好,当时向我介绍的都是他们单位的年轻人才。那时在报纸上露了几次名自鸣得意,不太热心书画,一心想写作做着象古华先生小说感动读者的作家梦。便对思坎先生说了想法,他微笑着说:“那是个苦差事,很费人的。不过,你们年轻人有闯劲,努力就会有成果。他对我指出:要写作,走民间文学这条路子好些,取材民间,民间文学没有纯文学严肃,也不怎么费劲。咱们馆里的刘瑄玑,张得祥都很成功,你见见他们。老先生就这么平易和蔼与我相谈,把如此半吊子的我看得很重视,之后领我到张丕慧,祁恩富的房子介绍我们相识,最后把我领到文化馆后院一处小房子与那时很有名气的本县剧作家民间文学作者刘瑄玑相识。就是这次的相遇之缘,我与这位本宗我的老太爷有了不解之缘!也经过他认识了当时镇原文化圈的张得祥,刘瑄玑,张丕慧,祁恩富,张明华,姚天佑等县内名人,对我的书画和写作发展,这些老师都给予我很多的指导,也与他们结下了师生之谊。

这次与段思坎先生相识相谈后的三个月之后,我在当时的庆阳地区文联参加一次文学创作辅导会,在会上听了当时《延河》杂志主编白描先生和咸阳市文学创作研究室峭石,沙石先生给庆阳文学爱好者的创作辅导,也听了当时庆阳地区民间文学作家路笛的辅导,坚定了我走民间文学创作的信心,我也很感激思坎老太爷当时给我的先期点拨,老人家处处为人,毫不保留甘为人梯使我有了明确方向!三个月后的一天,我再次来到文化馆找他,他正午休,便开门迎进我,倒茶后陪我交谈,更多地指导我多读多看,多到生活中去体验,也要多利用时间练练书法和绘画。放弃午休,以长辈的慈爱对我指点引导,使我感到老人的亲切和无私!我提到民间文学的写作需要很多题材,并说路笛先生讲到要去农村采风。老太爷听后说:“下去跑跑很好,民歌民谣,古今古事,精华都在群众中。我让王馆长给你按排机会″。就这么一句话,老先生很认真,当天下午就领我到副馆长王志强(思坎先生任书记)那里开了一份介绍信,介绍我到县内去进行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他对王志强说″:搜集回来的东西咱们馆里留下整理"。于是,我便开始长达三个月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到生活中去,与农民交流,真正才发现和感到民间文学的根深源渊。我在县内搜集整理了二百多篇文稿(一半多整理稿还很粗糙),带回来交给了王志强同志(后来这些东西也不知去向了!)我在此期间先后整理写作出《石泉的传说》,《莲花池》,《半个城》,《毛头的传说》,《赠手绢的传说》,《石羊嘴》,《龙脖嘴》,《西峰的来历》等几十篇民间文学作品发表在《甘肃农民报》,《民间文学》等报刊,成为当时甘肃民间文学作者中文稿短而精的一员,也被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同时,也有少量的微小说和更多的新闻通讯接连发表,受到过报社的多次表彰奖励,并有几篇好稿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在当时名噪陇东。

后来一段时间去了《大特区经济》杂志供职,待到几年后返回故乡,我的这位敬佩的慈爱无私导师,敬爱的老太爷听说已经仙逝,我独自伤感近月余!但怎么再也见不到他了!但他的教诲我永远铭记!对他的思念永远在怀!

我对老先生的怀念只能寄托一句希望:在天堂佛国,愿您永远年轻地坐莲微笑!


作者简介: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干 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供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定远文学》特约作家、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现因病蜗居故里,从事一些公益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