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十四中
秦建平
芜湖市第十四中学,前身为芜湖市第二工读中学,弋江中学。我是1969年9月跨进弋江中学,当时正是“复课闹革命”的第二年,我们因之被称为“文革”后第二批中学生。
弋江中学位于芜湖市东郊城乡结合部,校园条件很是简陋,但这里却汇聚了一批优秀教师,有中科大、北大、华师大的毕业生,有从高等院校下来的老教师,更有一位老师,是数学家苏步青的研究生毕业生。1978年“拨乱反正”以后,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由上海复旦大学召回。同学之间,曾有戏称我们是“苏步青的再传弟子”。除了这些名校过来的老师之外,还有一批年轻的教师也是藏龙卧虎,尽显才华。应该讲,在当时的情况下,遇到好老师,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幸福。
我没有在数学方面有所成就,但我在文科学习方面却是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初中高中分别有三位,一位是老教师彭以风,芜湖教育界颇有盛名;一位华师大的毕业生邱月琴老师,另一位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青年教师朱隆源。
我们在校学习期间,“读书做官论”已然臭不可闻,而“读书无用论”则是如日中天,虽然不排除当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些不和谐因素、言行,但当时仍然有一批教师排除干扰,致力于“学生以学为主”的方针,开展各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帮助我们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当时学校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在班主任晏励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的兴趣小组有写作小组、农药小组、中草药小组,参加的学习竞赛有写作、英语、数学、朗诵等。在作文竞赛中,学校出的题目为“手”,我以邻家大哥下乡锻炼为题材撰文,得到了一个二等奖。学校组织的这些小组活动、竞赛活跃了当时的学习气氛,提高了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客观上对一些同学的学习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当年发表在新芜湖报上的文章)
我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尤其是写作小组对我的影响最大。写作小组由朱老师牵头,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写作技巧以外,他还带我们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2020年时,朱老师与我共同回忆这一段往事,他提供了一篇由我们写作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我们懂得了节约一度电的意义”,发表在1971年8月30日《新芜湖报》上。老师很细心,当时剪报后并做了简要记录。
(时任芜湖工商管理局纪委书记的朱隆源给秦建平的信)
除了“以学为主”以外,当时的学校活动多,劳动也多。
进校初期,正是“备战”的高峰期,我们在校挖防空洞,外出野营拉练、下迁疏散,还在赭山进行过攻防演练。远足去过西梁山缅怀先烈,到南京参观长江大桥。活动中发生过很多忍俊不禁的趣闻轶事,去西梁山时,因为要野炊,我在家里背了口小铁锅过去。在烧火过程中,由于不懂,将竹筒塞进灶膛,竹筒爆裂,把锅炸开一个洞。这个锅还是要背回来,如果不背回来,以旧换新,就买不到新锅。我们初中阶段在赭山学习《毛主席语录》的照片最近被收入《影像芜湖》。
学工劳动,我到过面粉厂、塑料厂、变压器厂,学农劳动,我到过周边棠梅、夏屋基、高家庄、中赵庄、王拐(“九田”)。最令人难忘的是两次“建校劳动”。
第一次是在初中阶段。弋江中学的校园坐落在原弋江钢铁厂的废墟之上,一片荒凉,矿渣遍地。当时社会上开展“上交废钢铁”活动,我们可算“近水楼台”。初中时,学校开展了第一次“建校劳动”,在矿渣地上开辟了小农场,各排都有“试验田”。经过全校师生挥汗如雨的劳动,小农场应该算是“有模有样”,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我们中草药小组的“试验田”里种了“藏红花”,本来长势还不错,但施了我们农药小组研制的生长激素后,反而全蔫了,算是一个小插曲吧。
第二次“建校劳动”是在高中阶段,此时的学习任务开始加重,教学秩序亦趋正常,小农场的运营势必影响师生们的教学活动,于是学校决定将小农场改为大操场,方便师生加强体育锻炼。那一段时间的劳动,也是刻骨铭心的。因为操场基础是矿渣,劳动过程中受伤自然难免。师生们劳动成果就是一个标准的拥有四百米跑道的操场,这在当时中学里算是“凤毛麟角”。
活动多,劳动多,且多数青年教师居住校内集体宿舍,师生之间交流也就多,因而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经常开展篮球、乒乓球对抗赛。恢复高考时,我就是在那位由高校下放到十四中的高嘉老师家里开始复习准备,继而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当年,我听说中学生探亲可半票乘坐火车,于是我就到校办室,想开一张介绍信,他们简单了解情况后,就给我开了介绍信。我于是凭着这张介绍信,半票乘车去了镇江,辗转回到苏北老家。
如今的十四中已迁离原址,母校再不是旧模样。我们在校期间,十四中是完全中学,现在只是初级中学了。2014年元月,我们六九级学生返校,校长给我们介绍学校发展及现状,成绩固然可喜可嘉,但与我们却实在有点陌生。2019年五月,本年级师生再次相聚,在活动纪念册上,我应约撰写了“卷首寄语”:遥想五十年前,我们从不同的小学汇集到弋江中学,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同学之缘,共同的学校生活,谱写了一首青春之歌,伴我们度过了青葱岁月,豆蔻年华。转眼五十年后,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一起,畅叙师生之情、同学之缘。“欢聚一堂”的歌曲唱起来,欢快的腰鼓敲起来,欢庆的扇子舞起来(都是聚会时同学们编排的节目)。虽然是两鬓染霜,青春不再,韶华已逝,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师生之情、同学之缘。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同学缘,谱写了我们心中的歌。“相逢是首歌”,歌声中有你有我,你我就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