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难忘的岁月》3)
文/曹文有(山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却是关系到每家的政治口号,每天的广播里,除了热闹的革命歌曲外,就是喊口号。宝地村里的青年副支书,属他的嗓子好,喊的口号最响亮。耳边都是热闹的人和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阶级斗争连孩子们都是朗朗上口。经常晚上不是开大会,就是学习。那个时期的文化人也比较少,大都数群众都不识几个字,唯有两三个初生中读读报纸,写写画画也就成了他们的事了。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却有着十分火热的热情。能去参加学习会议的都去了,且学习很认真,写的那学习心得歪歪扭扭的就贴在了墙上,谁也不笑谁。人们管政治队长叫″灵魂。"那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自然而然的也在落在了每个家庭的家中了。
有些群众,不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人们问着村支书:″支书,那什么叫资本主义的尾巴呢?"
支书答道:″简单的说,这是全国性的运动,我也理解不透,凡正就是限制农民养猪,养鸡,养羊和种自留地吧!"
支书的一番话,群众算是理解了一半,坚决响应这一号召,在全村迅速开展起了这一运动。
李银花是全村的妇联主任,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她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总是个文化人吧,村支书就让她干上了这妇联主任。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不光是这,人样生的也是非常美丽的,典型的瓜子型脸,双眉皮,大眼晴,高鼻粱,头发乌黑发亮。说起话来,一板一眼,和气可亲。但她的对象问题还没解决,眼看就二十六岁的人了,还没有个合适的,是个独生女,父母亲的意思她必须要留在家里,招个上门女婿,以接续李家的香火。不过,眼下她还不考虑这些事,还是以工作为重吧。
一天,银花伙同小个小姑娘,一家挨一家的亲自上门,查看谁家养了多少鸡,多只羊,多头猪,多只羊。按大队规定,凡每户超过三只鸡,一只羊,一头猪,一头牛的家,都要统统的割掉,这就是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割。
有的群众问大队长:″不是说让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坑头吗?怎么每人才分三分自留地呢?"问的大队长也无话可说了。
又一天,银花带着几个小姑娘来到张寡妇家进行查看。一进大门,就发现了她们家养了五只鸡,两头猪,二只羊,这多的呢,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了,必须割掉。那几个姑娘顺手拿起棍子,就要往死的打那羊,那猪,刚往前一走,那羊操着角,就要顶她们,吓的他们把棍子一扔,跑的老远了。一个姑娘还″扑通”一声,跌倒了地上,满嘴都沾上了土,瞧那样,有多好看那。
那张寡妇,生了两个儿子,丈夫又早早的下世了,家中实在是太贫困了。
她开口道:"主任,你们行行好那,我养的这些鸡,猪,羊,都是为了孩子的读书,娶媳妇那,你们多行行好,帮帮我。你们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她哀求着。″千万不要把我的尾巴给割掉啊!"
银花心软了,放过了张寡妇这一马,还给她出了点子:"张姨,你白天把多的鸡,羊,猪都藏起来,不让再来查的人看见就行了。"
张寡妇很感谢她们了。
夜晚,月光洒向大地,洁白似银。银花和母亲早早的入睡了,村子里一片沉静,偶尔听到了外面有猪嚎叫的声音。大队里的干部们又要割尾巴了。
不几日,大队明文规定:每家每户只能养三只鸡,一只羊,一头猪,一头猪,种三分自留地,多的就要就属于资本主义尾巴了,不论三七二十一,一律割掉。
银花在执行这一规定时,心慈手软了,尽量绕弯子,说假话,瞒着大队长,群众非常称赞她,称她为″活菩萨"。
当大队查觉到了她的这些情况后,就把她的妇联主任的职务给撤換了。
银花始终都不明白。

(小说《难忘的岁月》4)
文/曹文有(山西)
(一)
谁也没有想到,王县长退休了,竞领着老伴回到了宝地村的老家安度晚年。
过去,王县长在任时,廉洁奉公,上下班时从来不坐小车,夏天头戴一顶旧草帽,脚踏一轮飞鸽牌自行车,冬天,头戴一顶旧棉帽,身穿一件有十余年的羊皮棉大衣,暖和和的。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或是大雪纷飞,他都骑着那轮自行车来上下班,当职务升到县委书记时,还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不知骑坏了几轮自行车。
有一次,王县长独自骑自行车到教育局检查工作时,把门的老头儿硬是不让他进去。好说歹说都不行,才绕了弯子,才让他进了大门,连看门房的大爷都觉得他太寒酸了。
王县长是从贫穷家庭,自小放羊走去了的孩子。他在开会时经常说:″咱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可不能搞特殊啊!谁要是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点,我就把他手中的权力夺回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从小睡一个被窝里的王大伯,找他他了,让他给孩子批一个合同工,他同宛言谢绝。
还有一次,是小姨子要结婚了,让他批一台缝纫机,他都没有办,气的小姨子有几年都没理过他。还讽刺他说:姐夫是包公出世了。事后,他又做了小姨子的思想工作,咱们千万不能胡来哟,按党的政策办事,坚决不能以权谋私。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王县长退休了,退掉了公房,带上老伴回到了宝地村里,趁着身子骨还结实,他要种种老伴和孩子们分的那几亩责任田,放上几只羊,过过老来乐的生活了。他要远离城里的燥声,呼吸着农村清新的空气。
王县长回家笫一个见的就是王大伯。他们的关系非同寻常,小时候,一块去摸生产队地里的甜瓜,西瓜,不管是生还是熟,摘下就吃。有一天晚上去摸西瓜时,竞被那看瓜的大爷逮住了,好心的大爷,便摘了个熟瓜,让他们美美的吃了一顿。小时候,他们一起去放羊,懂了好多的养羊知识,连羊是什么时间发情,交配,下崽都学的非常精。于是在他任职期间,县农村的养羊成风,为群众谋了不少的福利。还有的老乡,称他为"羊县长"。
有更趣的是,他们利用学校周六星期时,拉上平车去八九十里远的煤矿拉煤,拉回煤后换取玉米后磨面来吃,寒冬腊月,冷风一刮,吹得人十分寒冷,拉起那煤车,总觉得心里是热乎乎的。
这事过去多少年了,他们仍然记忆犹新。一转眼,都白发满头了。这两人都不服老,再想活上五百年。
″哈,哈,你这个老东西,想法还怪长呢!"王县长开口说。
″咱们共同努力吧!"
"咱俩不能光喝茶了。”王大伯吩咐老伴炒几个菜,拿出那瓶珍藏多年的汾酒,乐喝乐喝。
(二)
早上,刚下过了一阵小雨,现在虽放晴了,路上还是滑的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都被雨水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湿润的香味。
王县长种的那几亩玉米,长势喜人,穗大,颗粒饱滿。他站在堰上,非常高兴,感到退休后农村生活的幸福。
这时,王县长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肩背一大梱草,艰难的行走着。他走近一看,那不是王大娘吗?急忙把老人家肩上的草御下来,放在自己的肩上扛着。
行走中,通过与大娘的交流,才知道这草是给羊吃的。他问大娘道:″大娘啊,我记得您都快八十五岁吧?"
″八十有六了"。
″还这么精神?"
″可不是吗!这人,就是要干点,不能光坐着,不能让孩子们来养活咱。"
″大娘,您精神真好,肯定能活过百岁!"
″拖县长的福!"
王县长一边同大娘谈家长,没多时把草背到了院子之中,也帮他们把草刹了。
王县长看着那膘肥体壮的羊,露出了笑容。
(三)
好些天,都没有下雨了,这正是玉米需要水的时候,这时偏偏是旱,长势良好的玉米吊下了叶片。
王县长踏着夕阳的余辉,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他望着这玉米,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心急那。他想了想,还是给水利局的小李局长打个电话,让他来解决水的问题。
王县长虽然退休了,但他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仍然影响着下面的一些人。
李局长接到电话后,想方设法,急忙调水,没过两天,那清清的水浇灌着正在茁壮成长的玉米。
宝地村里的玉米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啊!
村子里的人都感谢王县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