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只因爱,我没有放弃……
文图/梁成芳
人生已经走过了一大半,经历了生活的诸多坎坷,收获了人生的许多幸福,阅历和经历给了我厚厚的积淀。
翻开那个厚厚的日记簿的扉页,会发现里边有记载自己发表作品的详细记录,有期刊的刊号,发表作品的页码、日期等,看着这些陆续发表的文学作品,粗略笼计了一下(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文艺评论)已有200多万字了。老实说,这都是自己长期以往坚持的结果。
回顾近40年的写作经历,道一下学问的心路历程,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其中时常饱含热泪,心里深感阵阵酸楚……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一个礼拜五的下午,班上有两节作文的课时,班主任马老师和两个学习委员抬着一块巨大的木制黑板放置在讲台上,黑板上有一篇用各种粉颜抄写于上的一篇作文,我越看越像自己上周写的那篇议论文《反对无政府主义》,班上,马老师针对这篇作文进行了剖析:语病多多,文理不顺且错别字连篇。班上60多名同学的目光一齐乎聚焦在我身上,那时我只觉得脊背犹如遭了芒刺一般难受,脸,猫抓似的灼热发烫,无地自容,真想找一地缝钻进去解脱自己,这篇作文真让我露了“天光”。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写好文章!
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大队部所订的报纸,都会分给每个生产队,报纸是由父亲取回家里的,每当他取回报纸的时候,我便对它爱不释手,那是我唯一的“课外读物”,我尤喜文艺副刊专栏里的好文章,我不仅读,后来还剪报收藏,日久天长,自己也试着写起文章来。在本村高中肆业后,又在于家乡高中续读,第二年就是高考刚刚恢复的那一年,因自己底子薄,高考名落孙山。记得上世纪82年的仲夏,我写的一篇通讯稿件被县广播电视局采用了,稿费两元,父亲感激地说:“两元钱,两元钱,家里可以买盐了”。这大概算是我写作的缘起吧,那时我才19岁。
在县採石厂劳作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到镇上一家新华书店借阅图书,临走时,忽然发现柜台上一本杂志的封底有一则招生信息,内容是《春风》函授文学讲习所(全国第二家),我决定报名参加学习,一连坚持了9年,并在《春风》函授版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早春雨夜》,后又发表了《那颗心,划向天际》等作品,连续四年,在全国十几万学员中被评为“优秀学员”,邀请参加了“北戴河海滨”笔会和“庐山文学笔会”。县文化馆知道后(那时没有文联),就通知我参加各种文学创作班的学习,一次次的学习,都受益匪浅。一次,市《女子文学》编辑李桂芳老师来县讲课,我与他进行了促膝交谈,李老师对我悉心辅导,讲小说创作的架构,传授写作技巧,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时只因自己文学功底浅薄,尽管接受着老师的熏陶,可心里依然对文学是一种懵懂。后来,由于家境所迫,我离开家乡,来到了山西晋中一家煤炭企业,当过一线采煤工,做过调度员、安监员、群监员,那时矿上正在百万吨矿井技改,组建各种科室,党支书郭建璧发现了我,直接从一线提拔到办公室,并与他一同办起了矿山小报《工友之韵》(后改刊《官窑时报》),我任编辑,负责矿山文化宣传,月出三期,每期两万字,这块阵地更加垂青了我,之后加入了榆次作协、晋中市作协、省作协。作品在省、市区报刊一发不可收拾……
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这个时侯,我开始了广泛阅读,茫然写作,在文学的海洋里汲取了大量的营养,我从先秦文学到上古神话,又到现当代文学,乃至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通过学习,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正是自己对写作的这份热爱与坚持,我的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后,反响都很大,荣获过全国散文优秀奖,地市长篇通讯三等奖,一篇情感散文往往阅读量几万至几十万。我从细小的事物中去感悟,从平凡中体会伟大,从一滴水中感受太阳的光辉和温暖。丰富的自身经历给我的写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文学无疑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的,我写婚姻,或写爱情,或写命运,或写死亡等都给读者提供了丰沛的阅读文本。小说《时光》《成子》《木屋》《大森林的那颗清泪》《多雾的季节》《绵河湾的故事》《麻婆婆》《英雄安泰的母亲》《过秤》等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源源感受。
劳动的艰辛让我在这个大熔炉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一个作家,对于自己的文字都要有严格的要求,每一篇作品的出笼都经过多少次的修改、校对,呈现给读者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人的一生能长时间的热爱文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如既往的坚持写作更是难能可贵,我与文学不舍情结,我正是这样一个人。我对文学的那种内心深处的偏执与宁静,时时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没有放弃,我时常思考,自己内心的那份素养,很多还没被开发出来,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彻夜伏案笔耕,却忘记吃饭或者还忘记了上班,眼眸红肿挂起了眼袋……同事反对过我,说,你不会去改弦易辙享别的好事,为何非要干这个苦差事?为什么偏要还在痴人说梦般地做文章?你是天底下头号傻子!说啥吧,咱就认。我的内心话是:人生一世,爱上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要认真去做,做到底!
辛勤的付出,深情与挚爱,文学承载了我的心,养育了我对文化的情,历练了我的志。创作的历程意味着厚积薄发,今后的发展路子,我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沉稳大气。海明威说:“真正的优秀是优于昨天的自己。每天进一寸有进一寸的幸福。” 我将一如既往的写下去。但愿自己绚丽文章走进每个人的眼里和心里,我要坚持苍生情怀,继续在文学的沃土里深耕细作,写出符合时代的更多有个性的好作品,从而体现文化品种的现代价值,做出些有意义的贡献!
2021.9.18, 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