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桥系列论文第十四篇金华君(浙江省温岭市)
【洞顶泉声】景
以该景为吟咏对象,引出写论文之重要性。并通过许多名泉对比,全凭文人雅士的吟咏,得以流芳千古。而引人来关注推广宣传,必定靠当地政府的组织引导。
关键词
洞顶 原生态 大旱 恣意流觞 而非盗泉 吟诗论文 锦上添花
网载,此景位于洞桥镇文村村洞顶自然村。但洞顶泉仍旧喷涌,山顶美景依然。洞顶,坐落在仙人洞的山头上,故名。作为无人居住的地方,是因为交通不放便,村民从山顶往山下,往城镇迁移了。
然而没有迁去其自然景观,反而更加呈现出原生态。此处目前好像尚未看到古诗描述,是藏在深闺人不识否?其有特色的景点,正如有个性的人,以前无人看到你,但不能证明以后就无人看到你。凡是明珠,终有发光的机会!
深厚的雾,缠绵不息,哪舍得离开;叮咚的泉,歌声悠扬,想当然映月;积翠的苔,上阶隽痕,有岩衣风采。
每至大旱,洞顶泉恣意流觞;尤其炎天,碧玉水冰心驱邪。
泉声,或是阿炳在孤独演奏《二泉映月》,听了几十年,人们不知世界名曲之创造。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才传出。
因为有了洞顶泉,而非“盗泉”。泉需添加人为文雅意象而将流芳千古。
景区也应有文化名片,名之象征意义,亦是广告。
如是“盗泉”,则“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这个典故源自“孔子过于盗泉, 渴矣而不饮, 恶其名也”。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江苏,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据《金山志》记载:“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弹山下,当波涛最险处。”陆游在游览此泉时,曾留下这样的诗“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咏泉诗曰:“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一处泉水,本亦自然现象,如无人去吟咏推广,则哪里知道?!犹其许多文人雅士来吟诗论文,则更加锦上添花了。
而洞桥镇政府等,重视当地文化名片的打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洞桥系列论文第十五篇金华君(浙江省温岭市)
【三溪寻踪】景
三溪合一溪,万物归宗;人类从山里出来,到荒野开拓城镇,发展经济,然后又需回归自然,走向深山冷㘭,是为旅游,开发旅游资源,重视保护,但不容易。需大家努力。
关键词
《三溪诗》 三溪口 大集镇 洪家翰林厅 开发深山
【三溪寻踪】位于洞桥镇三溪村三溪口,因葛溪、佘溪、槎溪三水会合于此,故名。
清潘成年有《三溪》诗云:
三溪注一溪,人家临水住。
花鸭暮相呼,分流识归途。
这首为诗言明白流畅,首句三溪合成一溪,这一溪便更加宏大,人们居住也多;第二句人口更多了。第三句一转花鸭黄昏回归鸭窝,尾句更加平淡无奇,识归途。但却有新奇的说法,鸭是按照各自的三溪分支回去,或许鸭窝在上流不同的溪中,到下流汇合溪流觅食。
苏东坡有诗:春江水暖鸭先知。看来鸭子最知道炎凉世态。鸭子的鸭,偏傍: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呷呷〕(gāgā)同“嘎嘎(gāgā”)相通。
宋许仲蔚有《三溪寻踪》诗云:青山叠叠水重重,古道才容匹马通……。
这些描写实际的诗,具有历史价值。山多的地方自然溪多。此处地势比较险要,古道才容匹马通,小路只能够一匹马,险要地形,这在古代军事打仗,一夫挡关,万夫莫敌。
有溪水,兵将也能生存。如《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馀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 桓自断后。
古代诗人描写溪的诗较多。
如李白写的《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说明了古代人一般生活在溪坑边比较多。
据网上资料载,三溪口四境皆山,原为新登县第二大集镇,分为上街、下街、阴山卢家三片,沿街有大小店铺数十家,居民两千多人。三溪口一带古有著名的平山别业、洪园和洪家翰林厅,出了袁攀凤、洪青选、洪焘、洪楹、洪耀、袁知芳等一大批名人,其中洪耀以进士官至广西左江兵备道,显赫一时。
作为一个处于山里的集镇,能够达到两千多人,是了不起的!山多的地方,交通不放便,所以改革开放,一般先在沿海城市,如广东深圳上海香港浙江等。如果革命战争,山多的地方好。
时代形势变了,为了跟上形势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开发深山旅游资源,虽然好事,但要保护好,不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发利用,应为时代的主旋律,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按严要求,还能做得到的。
作者金华君,系台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温岭市文联诗词家协会副主席,箬横红叶诗社社长,单位在温岭市箬横镇人民法庭对面事务所中(箬横镇纬三路136号),职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