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兆功
执编:张丽燕
责编:海涵 尤中波
童年,像一条络绎不绝的小溪,缓缓地流在我心里;童年,像一杯淡淡的茶水,让我无穷的回味……
(二)童年
1949年5月1日,村迎来了解放 。我当上了儿童团员, 扛着红缨枪,和其他团员一起,在村路口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路条 。
1950年, 农村开始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财产 ,将地主田地房屋分配给穷人 。我曾和村大人一起去过应某某 、吕某某两地主家造反 ,在他们家寻找他们收藏的贵重物品。
童年时候,在家常帮助母亲做些家务 ,带弟妹。和小伙伴一起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跳绳等游戏,过着开心快乐的日子。
(三)读小学
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学校, 我有了上学的机会,从此过着一边放牛 ,一边上学的日子 。早上起床后先去放牛 ,9点赶去学校上课 ;中午、下午放学后又去放牛 ,上课时再回学校读书。
张兆鉴、张爱秀 、张兆贵、 李里香等都是我小时候放牛的好伙伴。 至今仍保存着放牛 、学习、 耕田、耙地的美好记忆。
1952年至1957年7月,我用五年半时间完成小学学业。
1953年三年级期末考试总分成绩为全班第一名 。
1954年四年级期末考试总分成绩为全校第一名。
1956年10月 ,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在栎林小学读书时 ,每天中午回家吃中饭,再用竹饭桶带上晚上和明天早上的饭。在回校路途中山上捡点干柴,带回校炒饭用,过着贫苦的生活。晚上点盏煤油灯,用心地做作业,复习功课 。
1957年6月,我们应届毕业生去乡政府听乡党委书记做动员报告,要我们做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如考不取初级中学,就愉快地回村种田,做个有文化的新农民 。

1957年7月,我参加了县小升中的统考,我以数学99分,紧扣一分的好成绩 ,被鄱阳初级中学录取 。
1957年 ,国家经济进入困难时期 ,中学招生指标减少 ,栎林小学应届毕业生六人参加统考 四人被录取,升学率名列县前茅 。
2018年4月6号 ,1957年栎林小学毕业生: 方秉贵、方秋生、 方满生、 吴金红、 张兆功、陈碗兰六位同学,重回阔别六十多年的母校,重游原来学习过的地方 ,看望现任老师 。此时此刻,小学时我们坐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学习的情景历历在目,尤其数学老师韩德浩对我们的精心辅导更是记忆犹新。

(四)上中学
1957年在老生吕明友的带领下 ,我挑起一床旧土布棉被,一只老式书箱,借来的一只木脸盆, 穿上母亲做好的布鞋, 踏上了求学之路。 我带着憧憬、带着梦想走进了县城鄱阳县初级中学的大门 ,在校宣传栏通告上,看到我被分配在初一(一)班 ,徐德海老师任班主任 。
1957年冬季 ,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运动 ,学校大门口墙上贴着九个蛇头人身等动物老师的画像, 他们被划为右派 。那时候很难理解平常让人亲近、让人敬仰的老师怎么就变成了蛇头人身呢?
1958年4月,开展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 、体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
为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方针, 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活动。创办农场、 花果山、工厂和养猪场 ,学校养的猪近千斤。庆祝建国十周年时,我们学校养的猪还运到上饶地区展出。

1958年,全国开展大闹钢铁运动, 学校也建起了炼钢炉。除初三毕业班师生外 ,其他年级的师生,下午都要去十七里弄挑矿石,到荷塘农场挑木炭 ,去炼铁炉边拉风箱 。
1958年3月,姜朝庭老师任初一(一)班班主任。班劳动委员李泉水辞去劳动委员,我因平时劳动积极能干,被补选为班劳动委员 。
1958年,为支援县城和县工业建设 ,我们为县建“五一”礼堂、玻璃厂、钢铁厂挑过红砖,为县发电厂挖过水沟,为治河圩垒过堤岸,到角山湖区灭过虰螺。 每学期农忙假时,先后到过角山村 、乐丰农场、 丽阳镇、荷塘农场、鸭鹊湖农场插秧割禾。
1959年9月下旬 的一个下午,学校在饶丰农场花园联圩至下畈安段,举行百名师生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马拉松赛跑 。那里红旗招展 ,锣鼓喧天,吸引鄱阳镇附近居民和花园周边村民前来观看。 在这场赛跑中 ,学生中我获得国家三级运动员奖章和证书 ,冯炬太老师获得二级运动员。
1959年9月, 我被选为学生会生活部长 ,1959年11月 ,我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同年12月 ,我被选为鄱阳镇第四届人民代表。
1960年5月 ,鄱阳县初级中学晋升为高中,即波阳县第二中学 (现鄱阳一中),王祖修任党支部书记 、校长 。
1960年7月 ,我参加波阳县中等学校统考 ,以优异的成绩被波阳二中录取 ,分配在高一(一)班 ,徐金发老师任班主任 。
1961年5月 ,我欠学校伙食费 ,回家拿钱 。父亲把准备好的一车柴,和我一起推到三庙前红砖厂去卖, 卖到2块4角钱 。我拿着这些钱往学校走 ,父亲推着空车回家去 。当时家中的经济条件真的到了“武吉不卖柴 ,钱从哪里来的”地步 。
那时学生伙食费标准是六元 。我初中每月享受三元,高中每月享受六元助学金 。没有政府发给我的这笔助学金, 我是无法完成中学学业的 。
1960年 ,国家遭受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经济进入困难时期 。原来学生每天两餐粥,一餐干饭 ,大家都能吃饱 。可现在要每八人一桌分饭菜吃, 还有一段时间晚上用红薯当饭 。校团委钟国华书记 ,有时星期天,会带我去花园农场野藕塘挖莲藕,补贴平常粮食不足 。
校晚自习时,有时停电或电力不足, 张时杰老师、朱景志工友会及时给我们班送来气灯 ,谢荣显、李汉志、刘宗启、江欢然、徐金发、 张时杰等老师常到教室为学生补课 ,解答难题 。
高中阶段,我参加校内和社会活动较多 ,如每年参加镇人民代表会议, 受校领导指派,代表学校民兵组织负责人,去县人武部参加县各公社人武部长集训班,为时十多天。在集训结业考核中,我荣获好成绩 。
有时受校领导派遣还要去外地调查,初中毕业同学的政审材料等,因为这些活动耽误了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 ,但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社会工作经验 ,增长了书本上一些学不到的知识 ,为走上社会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1963年4月 ,我参加了县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应征入伍的体检,为甲等身体 。
1963年7月,参加全国普通高考 ,名落深山 ,从而走上了从军道路 。
1963年8月 ,经政审和县征兵办公室批准,我正式入伍参军 。
1963年8月15日 ,鄱阳县八十多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应征入伍,新兵带着红花乘坐两部大客车启程 。当车行驶到新桥沿河公路上 时,早早在那等候的黄桂荣同学将两包庐山牌香烟送给我,我们在依依不舍中挥泪告别,至今未忘 。
在东湖鄱阳一中六年学习的岁月里 ,忘不了姜朝庭、徐金发两位班主任,钟国华校团委书记,王祖修校长 ,程振鸿副校长,他们对我的教育与培养 。忘不了徐民生、曾有章、姜德顺、傅春英、李菊生、黄桂荣同学对我工作上的支持 、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
【女儿感思】
从父亲的学生生涯里,我看到了父亲勤奋学习的身影,感受到了父亲与老师和同学间的深厚情谊。父亲总是以一颗虔诚、感恩的心对待他身边的人……
(未完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