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阳湖文化熏陶出来的
城外诗词
罗 勇
今年的秋桂开得有点迟,但身在咸宁,丝毫不影响诗意的情怀。翻开《向阳轩诗词新编》时,我便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了如桂花般清香的“向阳情结”。
李城外先生以研究向阳湖文化人和五七干校而闻名遐迩,被称为“向阳湖中一尾魚”。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赴北京采访了几百名向阳湖的文化名人以及“向阳花”们,他们中不泛有著名文学家和诗词大家。在向阳湖劳动时,带着汗水和泪水写下了许多新诗和诗词,这些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诗花,被城外收集编辑成《向阳湖诗草》,有的佳作至今还被人们吟诵。城外也在采访这些文化大家时不知不觉的得到了文化熏陶,冶炼出诗词的火花。
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向阳轩诗稿新编》中,“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关健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因为在城外的工作生涯中,无论是岁月更迭,还是岗位变更,唯有不变的是“向阳情结”和“干校研究”;可以这么说,城外的诗词,是向阳湖文化熏陶出来的,是向阳湖的历史洗涤出来的。读一首诗平淡,读一串诗有味,把这连起来品读就是一部城外的向阳史诗。
我是在20多年前认识城外先生的,是向阳湖让我们走到一起的。时常读他的诗词,自然有些自己的感悟。

一是以诗叙事彰自信。城外的诗每每让平常事变得鲜亮,留下深深的向阳湖文化研究的记忆。2000年的端午节,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在温泉成立,作为发起人,他由衷地抒情:“苦旅独行诚可贵,举旗领队更堪夸。向阳研究描新景,且待他年醉彩霞。”——笔者的愉悦之情跃于纸上,由“独行”变成团队,更加增添了责任担当,彰显了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新希望。此时,城外调任市政协负责文史工作,专门编辑出版了《咸宁文史资料(向阳湖文化专辑)》:“新出文史推专号,封面刘题现彩辉。干校时光重打理,向阳名片举国飞。”——以诗来定位“向阳名片”再来个“飞”字,让诗活起来了!再如,:““又逢喜庆精神爽,六月如闻四季香。大展鸿图独自醉,升格远比进爵强。”随着向阳湖影响的扩大,产生出“文化名片”效应,研究会升格为湖北省的社团组织,作者自然又用诗与同仁分享研究会的收获:“风生水响研究会,干校时评我占先。日记篇篇成史料,诗词首首自心田。专栏专访供人鉴,书话书评作彩笺。披阅文丛何乐乐,前行砥砺一年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向阳湖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展示的是满满的文化自信。

二是以诗连线叙真情。来见证文化名人重返向阳湖。2008年深秋,桂花开了三次,昭示着有贵客到来。著名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夫人文洁若等一批文化名人重返向阳湖,当时我也受邀陪同文先生参观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和王六嘴文化名人旧居。城外又写道”文化名流未了情,已别鄂南几十春。桂花有意开三度,香气袭人最暖心。”文洁若深情的回忆说,他们一家人在咸宁照相馆拍了全家福,她在这里还翻译了日本小说,子女在这里学习了英语。多年以后,城外还以诗点赞文洁若:“庇护萧乾一辈子,向阳下放亦单纯。笔耕不辍七十载,日译功高第一人。”无独有偶,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等一批专家也曾重返咸宁。在座谈会上,罗哲文、吕济民等在《关于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书》慎重签了名,为此,城外更是以诗鸣谢:“文博大佬看咸宁,情系向阳表寸心。国保报申达火候,签名字字赛千金。“此诗最后一句点出了专家签名的分量。这次签名,为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成功升格为“国保”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以诗咏史有新意。2009年夏日,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先生的女儿陈虹专程来向阳湖寻找父亲的足迹,她手捧《牛棚日记》寻到鲁家湾父辈的故居。当年,陈白尘在向阳湖放鸭,鲁木匠父子对陈白尘照顾周到。陈白尘在《牛棚日记》《云梦断忆》中都有详实的记载。城外不由得感叹:“群鸭为伴且挥鞭,戏剧大师度日艰。欲问作协尴尬事,牛棚断忆有遗篇”。陈虹为没有找到鲁木匠一家子而遗憾。那天,严文井先生的女儿严欣久也结伴而来。严文井是延安时期的老作家,他在向阳湖劳动先后当过班排连干部。他说,自己的一生中经历过两个艰苦时期,一个是延安,一个是向阳湖。此后,城外并不轻松地写道:“羞夸本是老延安,下放时兴过几关。虎落平川无奈甚,晋升三级付闲谈。”一首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严文井“老延安”遇到“新问题”的经历。
由此可见,城外的一首诗就是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在延续一段深情。向阳湖文化名人和子女重返向阳湖,不是来感恩五七干校的,而是来感恩老房东、感恩向阳湖的乡亲们。如果我们把向阳湖名人采访录与城外诗词对照阅读,就能全面了解向阳湖,了解老乡们对老作家的真情。
透过向阳轩诗稿,我们看到了城外的研究有声有色,诗词是即事即兴,互动照应,用时光链串联起来,无疑就是一部用向阳湖文化熏陶出来的史诗。

作者简介:
罗勇,1956年10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顾问,潜山书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