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那月那时代
——夕阳下的回忆
(一) 我的幼年生活
文/ 山里人(山西)
太阳快要落山了。它放射出五彩斑斓的霞光,把村东边的山坡装饰得金壁辉煌。年迈的我游走在村后的新修的山路上,看着这艳丽的景色,回想着曾经的岁月……我的幼年生活情景悠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间: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已经是三四岁的孩子了。那时候家乡刚解放没几年,家里还比较穷困,全家六口人(父母亲,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我),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土地改革时分的四间南房和两间小东房里。这房子既旧又破,夏季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外边不下了,里边还滴滴答答下个不停。如遇阴雨连绵天气,屋里的地下炕上尽摆放些蹴水的盆盆罐罐……。那时没有类似塑料布的避雨物品,顶多有几领苇蓆子,还舍不得使用!
那时候,村里根本没有幼儿园。我大部分时间跟母亲在家转,听她讲《狐狸精》的故事,听她讲日本鬼子进村扫荡,老百姓逃难的情景;有时听她哼左权小调《逃难》、《左权将军》、《一卜摊摊杨柳树……》等等。有时候跟着俺二哥去看捕鱼捉鳖。
那时候,村前的清漳河没有被汚染。除夏季洪河滚滚外,其余季节都是清水。我们随时可以看到清澈的河水中成群结队的小鱼游来游去。特别是五月端午节前,更是有一窝又一窝的蝌蚪,吸引着我和小伙伴的眼球,看着它慢慢地长出了腿,变成了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青蛙,我们兴致勃勃地下手逮住后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器具里覌赏玩耍……。
在春夏季节的中午,我不断跟着二哥他
们看捕捉鱼鳖。那时候,位于我们村上游的小龙底和隔河相望的村南关老爷庙〈地名〉,都是村民引水浇地的老渠口(当地村民俗称老渠把或者老渠桶)。老渠两榜绿树成荫,杨柳树高大挺拔;紧挨水面的渠邦茅草丛生,渠中流水约有二尺来深,可看清渠底,不少的绵鱼尽相藏在厚厚的草丛下。二哥和他的伙伴们手握魚釵拔拉着毛草,寻觅猎物。一会儿有几条鱼被惊吓得窜在渠中游走。机灵的年轻人手急眼快,操着家伙朝鱼背狠狠地扎下去……
“扎住啦,扎住了”,听着猎者的惊喜吼叫声,便看见一条鲤鱼(当地俗称绵鱼)被逮
出水面。我看见它还在垂死挣扎着,不知它是疼的不行,还是想挣脱逃跑……
年幼的我愿意吃鱼肉。但是,我更喜欢的是用鱼皮做的小鼓。那年代没有现在孩子们耍的各式各样的玩具。所以,拥有一个鱼皮小鼓也算是再好莫及了。
. 那时候,每当二哥捕回鱼扒下皮以后,总催着父亲给我幔小鼓。父亲很是高兴地找来一个桶状器具,趁着鱼皮还湿软,用一条线绳固定好晒干,就是一个很好的玩具了。我用一截木棍轻轻地击打着,听着“咚咚咚”的响声,很是开心。
后来听母亲说,在我不懂事的日子里,她下地劳动的时候,总把我托给二哥带着。有时候二哥忙着贪玩捉鱼找鳖,把我蹲到土地上,我抓着吃土。好几次大便下来都是黑泥土。
当我七八岁的时候,除了跟随二哥外,经常结伴上邻居家比我小一两岁的毛孩和三蛋到野地里玩。冬天滑冰挖雪、敲冰凌;春天挖小渠沟、捉地老牛;夏天到河边捉小鱼蝌蚪或小青蛙……有时玩得还会误了吃饭。
幼年时代,家境较为清贫。衣服、布袜补丁摞补丁,里无衬衣外无罩衣;俗称“老虎下山一张皮”,没得替换。冬天把打掌鞋里垫上块旧羊皮保暖;春夏秋三个季节不穿袜子,遇到下雨天赤裸着脚行走。
現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真是傻瓜:冬天小手冻得红萝卜似的;春秋天手脚崩着裂缝,流着血,全然不顾,照玩不误,倒是感觉到非常开心非常快乐!
(2021.10.9.写于西安村)

作者简介路福红 山西左权西安村农民 48.01.12生 初中毕业 终身务农 老来喜欢练习自由体诗文或散文 愿以文交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