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往往是先有歌词,然后谱曲的。
有没有先有曲,后有歌词的歌?有,虽然不多,但确实有。
有次 ,在上海参加老同志聚会。有人唱起了六十年代,“文革”前,青年人喜欢的歌曲《高举革命大旗 》。当时,这首歌不仅青年人喜欢唱,在北京庆祝国庆节游行,有的游行队伍的乐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反复演奏这首歌曲。
《高举革命大旗 》是由孟波作曲,诗人芦芒作词的。歌词的内容是:
高举革命大旗
“我们年青人有颗火热的心,
革命时代当尖兵,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
赤胆忠心为人民。
不怕千难万险,
不怕山高海深,
高举革命的大旗,
巨浪滚滚永不停,
永不停。
迎着红太阳,
意志更坚定,
勇敢迈步向前进。
我们年青人有颗火热的心,
要为真理而斗争,
爱憎最分明,
敢于担重任,
奋发图强干革命。
坚持社会主义,
捍卫世界和平,
高举革命大旗,
巨浪滚滚永不停,
永不停。
我们心连心,
我们团结紧,
胜利迈步向前进。”
这首歌,孟波作曲后通过电话哼给芦芒听,芦芒反复听取孟波哼给他听的曲子后,控制不住心中的激情,连夜将歌词写了出来。
这是当时芦芒告诉我的。这首歌,确是先有曲后有歌词的。
孟波是作曲家,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电影局局长、上海音乐院党组书记和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音协秘书长等职,创作的歌曲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高举革命大旗 》、《中华民族好儿女》等。《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创作于1937年的民族危亡时刻,是电影《血战台儿庄》插曲。抗日战争期间,中山舰在长江惨遭日寇轰炸,当军舰缓缓下沉时,全舰国民党官兵齐声高唱:“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唱起了孟波和麦新创作的战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在任上海音乐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时,孟波决定和指导了,现今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中国交响乐民族化创世纪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上报了《女民兵》、《大炼钢铁》、《梁祝》三个题目向国庆10周年献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气候下,孟波否决了前两个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选了《梁祝》,是很难得的。《梁祝》的初稿没有“化蝶”,到“英台投坟殉情”就结束了。首次试奏结束时,孟波问,为什么没有“化蝶”?他否定了这样的结束处理。他提出要加上“化蝶”,要写“化蝶”,因为这是爱情的升华,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民间百姓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孟波说: “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不能把它同迷信等同起来 ……不但要将‘化蝶’写好,而且要写得更美”。于是,《梁祝》有了现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品因此实现了ABA的曲式结构,作为交响乐的艺术形态,更显完整,使协奏曲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化蝶"成为全曲"点睛之笔" 、"灵魂所在"。增加“化蝶”后,乐曲的最终部分,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再现爱情主题,将人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如果没有他的决定,就没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不是他的指导, 今天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也许就没有这样美。
词作者芦芒是诗人, 我另写一文说芦芒。
唱着《高举革命大旗 》,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那火热的年代,大家彷佛还是那时候般年青,充满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