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 湖 抒 怀
桑民强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残疾人集邮联合会爱心会员)
历史上有许多将领,面对强敌,会睿智地用计谋,将一部分敌军引其入瓮,然后围而不打,集中兵力击退另外部分敌人。
古镇人就像聪明的将军,南湖就是一只巨瓮。
天目洪水,如万马奔腾,蹄腾如雾,声吼似雷。触树,树倒。撞墙,墙翻。想宇宙混沌初开,先民对洪滔之恐慌,定是传到中华民族大王耳里,于是,大禹来了,提着铁锹,威凛凛吓退洪魔,古镇人感到荣光。为了纪念他的治水功绩,将古镇取名为禹航。又过了些岁月,秦王赢政巡视江南,见古镇鱼米之乡聚航之地,就改禹航为余杭,设县,古镇为县治所在。大禹并没有想出治洪的根本办法,还是古镇人在痛苦和劫难中总结经验,终于在汉代余杭县令陈浑率领下,做出了挖围一万三千七百亩的泥池,贮蓄洪水的决定,这样就诞生了南湖。当天公用闪电抽着千万野马又一次闯入古镇,洪滔面面相觑,它们原先未曾有这样的可悲经历:它们误闯入一个栏围,四周是扎实的堤塘,动弹不得,惟有驯服。洪水的沮丧悲叹溅起堤塘上一片欢笑。古镇人弹冠相庆,歌舞升平。
为分杀苕溪上游水势,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县令陈浑,筑堤上下南湖。上南湖在县南(今余杭镇)五里,塘高一丈五尺,上广(宽)一丈五尺,下广二丈,周围三十二里。下南湖在县南二里,塘高一丈四尺,上广一丈五尺,下广二丈,周围三十四里。湖之界地以石门桥东西之湖塘为北界,安乐山为东界,八角亭为东南界,洞宵宫为西界,白泥、白阳一带为南界。继陈浑后,唐宝历年中(公元825—827年),县令归珧重修南湖。宋县令主簿丞,以管理塘岸入衔,任满无损者有赏,故南湖岸随时修治。北宋熙宁中(1068—1077年),因水冲决,其岸渐低。绍圣元年(1094年),县令李元弼率民增筑三尺又差捍江兵士濠塞官助之,塘漏则已藁为箔捍护得免者屡矣。崇宗间(1102—1106年)杨时任县令,权相蔡京欲将其母葬于南湖言用浚南湖潴水为形胜,杨托言询请父老,咸渭不便,即上奏力阻之。后人为陈浑,归珧,杨时对创、复、守南湖有功在堤上建“三贤祠”以祀。此外,明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大理少卿袁复,增筑南湖塘使阔厚。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是古镇人在挖围南湖中所闪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操。古镇人不抱怨在洪灾前首当其冲的命运,像对阵中站在最前面的一排士兵,倒下的首先是他们,而如果他们能挡住敌人,后面的将士就能必胜无疑。为了挖围这么一大片土地,肯定要牺牲掉当地包括乡坤和农民乃至官府的不少既得利益,我无从知晓这里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又有多少普通而光彩的人物,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古镇人对杭嘉湖同胞是充满爱心的,为了这份爱,他们宁可牺牲自己。
但真如十指不可能一般齐,稻禾中会有稗草。除了权相蔡京之类想侵占南湖外,也有当地豪坤侵湖为田。明成化间(1465—1467年),土豪徐果侵占南湖,围筑成田,巡按吕钟,问罪解京,田勒还官。嘉靖十八年(1539年),豪绅徐衢等复占南湖,围成稻田,二十三年(1544年),奸民张景魁将湖田阴献戚畹邵氏为护坟田,前者所围土埂一概铲平,并且沿湖立碑,永禁侵占;后者邵氏慑于官责民愤,将护坟田尽数还湖。一些民间有识之士自觉维护南湖蓄洪之功能,三十四年(1555)县民葛臣等将前侵占之害告之水利道王询,行委富阳令桂辄,钱塘县令关应微会勘,两县令申文极为详尽,而时奉行无实。所以南湖一直是占湖复还湖的拉锯战不断,但总体说来,南湖还是起到重要的泄洪功能。
南苕溪水从瓦窑塘上的龙舌嘴水道经石门涵(进水闸)进入南湖,再由湖南五亩塍上的滚水坝泄击入五福渠,再入余杭塘河。滚水坝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石砌溢流堰,阔二丈二,高一丈二,长六丈二。为增蓄南湖水减轻下游危害,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宋士吉又将此坝加高12丈加阔22丈,用条石垒砌;中间填土,并在坝东侧建放水洞一座,以利泄水及灌溉,解放后在滚水坝西侧建泄水闸,将滚水坝用土加高成堤。
旧时的南湖留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是十分的美。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入青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湖/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唐·朱庆余)
我儿时就住南湖边,到南湖去放过鹅鸭,砍过茅草、摸过鱼虾,采过莲蓬。水天一色,微波荡漾,芦苇中野鸟惊起,晚霞里劲草摇曳。一时间,你说不清天目之水给古镇带来的是祸还是福,道不明这里是炊烟人间还是白云仙境,恍恍然太湖洪浪耸起无数船桅,熏熏然西子湖柔波隐现阁亭。
南湖的美不光是表象的,更是内涵的。
1986年余杭镇水产大队在南湖农场东侧的沼泽地中挖黄沙时发现有鱼鳍形足鼎、T字形足鼎、圈足豆双鼻壶、圈足罐,石器有石耨、石锛、石凿等,而尤以黑陶最为丰富。
文物无言,却又分明在说,古镇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有先人在此生息繁衍。
古镇历来兴学重教。东晋范宁(339—401)为余杭县令,兴学校养生徒。宋初文庙内有庙学,景德三年(1006年),县令章得一建儒学(县学)。宋崇宁未年(1106年),杨时行县令,因多惠政,去官司后邑人在城南建“龟山书院”,元元贞二年(1296年),于安乐山前建道家“集虚书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教谕闵大夏建“启蒙书院”,清道光七年(1827年),章均于白塔寺前建“苕南书院”。明洪武八年(1375年),开设对孤寒成童以识字为主的“社学”,还有私人办学,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塾”。清末至民国,镇上的蔡家弄、孙家弄、钱吉弄、孔庙前、观音弄、刘王弄、东门等处先后办有书塾十余所。
古镇通济桥西北端的文庙(孔庙)与别处相比又很特别。除建筑高敞宏伟,垂檐歇顶,四周立有石质方形檐柱,周围配殿亭阁外,庙前还配有故宫前一般的金水桥。
古镇东方有文昌阁,五间三层,高14米,面向西,南北各有单孔拱桥,北桥名“攀桂”,南桥名“登瀛”,阁后行道建有长廊与两桥相接,沟道南北大道,旧时古镇与外地联系主要靠水路,古镇的文人学士上省上京会试赶考,都要经过文昌阁。
历史上古镇涌现了大批英才。辟举23名,进士106名,中举的141名,明经105名,恩贡13名,拨贡25名,岁贡242名,副贡20名,优贡2名。并出现了许多品德兼备、爱国爱民,一身正气,不惧权贵的好官。如余杭人何铸,宋政扣五年(1115年)中进士,历官卅县,先后任监察御书,御史中丞等职。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诬陷岳飞下狱,命铸通供,铸却为岳飞申冤。桧怀恨在心,将铸谪贬徽州。不久,再次使金,回国后任资政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年65卒,后谥恭敏。
史实告诉我,正是古镇深厚的文化沉淀,造就了南湖,造就了古镇人,造就了爱故乡爱国家的朗朗品行。
成了历史。俱往矣。
溪上游有青山水库及其他配套措施,南湖的滞洪功能已不那么重要。代之凸现的是开辟南湖湿地保护区和生态观光旅游。
湖区域面积4.7平方公里,相当于西湖,三面环山,风光秀丽。或许杭州市民对北郊的这一大湖还有点陌生,随着大杭州旅游西进的号角吹响,这片纯净的湖水一定会欢跃起来,利用水资源,可建水上休闲之都,集运动,养身、娱乐、休闲、体育、游泳于一体的度假旅游胜地。南湖十八墩,墩墩有黄金,在各个土墩上,建设各有特色的景点。如虎嗥亭,望牛墩等,建桥栽树种花。利用湖堤,可以恢复一些古祠古庙古亭,如重建三贤祠纪念陈、归、杨三公功德。恢复历史水利工程,如南湖滚坝、燕子坝等。
期待着你旅游的春天早日到来!
【桑民强简介】
桑民强,1948年12月出生于现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高中毕业,曾在企业担任中层干部。1985年至1994年,先后担任杭州市残联委员,浙江省残联主席团委员。喜欢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东海杂志、福建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作品50万字左右,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个人文集《自强之路》(34万字),在2017年出版《随语集》(30万字)。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理事,青年文学家杭州作家理事会战略副主席,乌托邦文学社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