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感受中国格律诗的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2300多年前就出现了《诗经》,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到了初唐时期,格律诗才逐渐走向成熟。
格律诗称为“戴着镣铐的芭蕾舞”艺术,从隋朝开始,列入科考的课程,可见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进入这个课程的门槛很高。高就高在格律要求上,正是这森严的标准,成就了格律诗的建筑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具备了这四美,崛起为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
一、建筑美
格律诗的建筑美,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句式整齐划一,不论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或是五字四句、七字四句;抑或五字八句、七字八句,一个模板,统一规格,如阅兵方阵,齐刷刷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是格律诗讲求对仗工整。所谓对仗,就是在出句与对句中,把同类性质的词,依序排列在相对的位置上,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在对形容词。在语法上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试以王维五律《观猎》为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的颔联,出句与对句处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草”与“雪”,是名词对名词,“枯”与“尽”是动词对动词,“鹰眼”与“马蹄,是偏正对偏正,“疾”与“轻”是形容词对形容词。颈联开头的“忽”与“还”,是副词对副词,“过”与“归”是动词对动词。“新丰市”与“细柳营”是专名词对专名词,组合天衣无缝。
两句一联,故绝句二联,律诗四联。绝句可以不对仗,可以仅一联对仗,也可以全对仗(如《登鹳雀楼》)。律诗却要求必须有二联对仗,即中间两联(第二与第三联),术语上叫做颔联与颈联。在对仗中又有多种类型,诸如工对、宽对、流水对、借对、扇面对、错综对,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二、音乐美
诗的韵味是读出来的,通过朗诵去品味诗的艺术,诗的情感。格律诗主要是声调规律,而所谓声调规律,就是第一难关“平仄”与“韵”两个主要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平仄就没有诗格律。
在古代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即平、上、去、入,称之为“古四声”,前两者为平,后两者为仄。现代汉语拼音,普通话的声调即为“新四声”。
为了弄清平仄,就必须弄清楚“古四声”与“新四声”的对照,根据阅读,分辨出语音的高低、升降与长短,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诗由单音节与双音节的词组组成,平声长,仄声短。在“新四声”中又分阴平与阳平,按照“古四声”,仄声分为上去入三声;按照“新四声”仄声指的是上去两声。仄声都是比较短的声音,并有升有降。
在诗的创作中,让平仄这两类声调高低起伏,互相交错,达到声调多样化,进而形成节奏美。从这种节奏变化中,去品味作品的情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阅读与创作中,注意两点:一是一字多音问题:二是“古四声”与“新四声”的区别与联系。有一首《四声歌》可资参考,细细品味: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语言美
诗是语言艺术的高度提炼,代表语言艺术的最高水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精确,富于驰骋想象的遣词造句,就必须有非常的内功,才能达到如此功夫。贾岛说“三年得一句,一吟泪空流”,可见语言美境界的创造之艰难。
把粮食做成饭,是粗加工;酿造为酒,是精加工。同样,将口语变成书面语言,是第一次飞跃,上升为诗的语言,是第二次飞跃,是语言淬火的最高境界。诗推敲用字活灵活现,如皇冠上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诗的诗眼,一字锤炼得当,顿使全篇增辉焕彩。
在一般诗句中,一个诗眼炼得好,让全诗提神。李白的《游洞庭》就是典型: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这首七绝第三句一个“赊”字,真是神来之笔,跳出了“明月清风不用钱”的窠臼,把大自然月夜的美景“赊”来,遵循着“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是何等的洒脱!主客的亲近,物我同归。一个“赊”字,让全诗升华,“谪仙”的形象,跃然纸上!
王安石的《船泊瓜洲》,更是炼诗眼的传世名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的敲定,将名词活用为动词,将固化的“绿”活化为灵动的“绿”,形象逼真的开拓了诗的意境,让人拍案叫绝!一个“绿”字增强了诗的情感,达到统领全篇,纲举目张的效果!
四、意境美
诗是用形象思维来创造意境,形象思维是诗的本质特征。全诗的景物,都是人格化的景象。诗中的意与境,是作者灵魂的塑造,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炼意更是诗人的制高视野,提炼全诗的主旨所在。炼意力求高远深厚,不同凡响。驾驭语言,服从全诗的主旨,产生超然于平庸低劣的陈词滥调,卓然拔萃于万籁,性灵的清虚化境。
《诗经》有六义说,是最早的诗理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指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赋比兴为诗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型”。
试以杜甫《登岳阳楼》为例: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全诗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登上岳阳楼,在“吴楚东南坼 ”的地理位置上,感慨“乾坤日夜浮”雄浑壮美,而自己的漂泊无定,依然忧国忧民的“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的悲壮之中,前半是何等的气势,后半是是何等的凄凉,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种鲜明的比照,正是将景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因情造景,景是人的心灵世界。柳宗元的《江雪》堪称绝作、神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字,却营造了冷酷、幽静、凄寒、宏阔的画面,烘托出来的气氛,让人感觉孤独、突兀着卓尔不凡的“蓑笠翁的独立人格!
寒江独钓图的画面,是诗人在这个世界上特立独行的自我,不为外部世界的“鸟飞绝”、“人踪灭”所干扰,更多的是心灵的寄托在“独钓”上。王国维一语道破天机:“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必符于理想之故也”。
五、诗教美
古往今来,诗教一直在熏陶着一代代中国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滋养着成长期的幼苗,天真无邪在童话世界中。诗是从童年开始必修课。
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正是诗造就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气质,人的精神面貌第一层次,而“九重天上诗书贵,千古人间孝义香”的道德品质站位。
从屈原、曹操、诸葛亮、嵇康、陶渊明、到杜甫、李白、柳宗元、白居易,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林则徐、无不是中国诗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中国诗的血液,让他们心潮澎拜,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而不屈不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沐浴在诗教的阳光下,展翅在中国近100年的时空中,为大同理想而奋斗。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中共中央集体不经意间形成一个革命家诗社。他们的创作是革命战争岁月的画卷。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为青少年塑造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样板。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可能成为诗人,诗教从童年起步,在引导着去追求诗意的生活,诗意的田园,诗意的乡愁。诗是人生的起点与归宿。
诗不穷人,是人生的精神食粮。当你一生与诗结缘的时候,活得潇洒自如。如苏轼一样,超脱于尘世间的一切苦难,渲泄心头的郁闷,减轻心理压力负担,稀释自己的坎坷不幸,做最好的自己!
古人诗的很多哲理,启迪我们的智慧;古人诗的很好警句激励着我们,一往无前,万难不屈!
中国格律诗的美,在引领我们走向新生活,走向未来!与诗结缘,诗不会亏待你!与诗同行,一路并不孤单,诗总在你脑海回荡,诗意今生今世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