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擅长散文创作,多次获奖。
建党百年 人物散文
“谍王”携家人密室脱险纪
序言
10月5日,作者再次参观李克农将军故居,发现原来的农家四合院扩建了多处区域。原先的厨房上锁,厨房里米屯通往卧室的秘门已封墙,在客厅的左边新开一扇门就是原来的秘室,秘室与厨房连接的墙壁留有历史旧迹与当今粉刷的新迹。本篇作品将打开这段“旧迹与新迹”的岁月密码,并得到保安证实。
一、奉命蛰伏
1927年3月,李克农奉中共芜湖特支指示,携夫人赵瑛一起打入国民党芜湖县党部。
4月18日国民党右派策划反革命事变,李克农即报党组织,免遭损失。 党指示他携妻儿回原籍蛰伏。
二、智对险情
行动扑空,芜湖县党部发现李克农夫妇泄密,指示公安局在其住所、工作地点、岳父府外等多处蹲守多日待抓捕,不见人影。突然想起他们可能潜回祖籍。
11月26日,芜湖县公安局派人连夜渡过长江快马把公文送到巢县公安局,要求烔炀镇派出所立即抓捕归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文书是李克农的一位远房亲戚,27日上午看到文件立即趁午饭功夫,乔装家中有事,紧蹬自行车来到李家,告知情况。那时只有一条驿道,烔炀镇、黄麓镇马路东西走向,向东走是烔炀镇派出所,不可取;向西走是黄麓镇通向巢湖边,也不行。南北走向是一道道水沟、水田、水塘。文书说:“大锅(哥)要赶快想办法”
李克农胸有成竹微笑着说:“谢谢表弟,剩下就是我的事了”。
李克农拍拍赵瑛肩膀说:“收拾行李,不留痕迹”。他小声地交代幼学长子李治、九龄长女李宁:“你们听到叔叔讲的话了,我马上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小房间,进去后只能看书、写字,不能讲话。”两个孩子瞪大眼睛点点头。
转眼间, 李克农把妻儿带到厨房的米屯子面前,从左向右旋转60度,推开是一间密室,有大床、衣架、老式书桌、油灯、洋火(火柴)、靠椅、书架,房顶有一块长方形玻璃明瓦,屋里亮亮地,大家进去后,立即把米屯子转回60度屯门关好,一家老小侧听外面动静。
时间不长,就听到院外有人敲门。派出所所长在问:”老爷(叔叔)呀,大锅(哥)什么时候回来地呀?
叔叔打开门笑嘻嘻答道:“外面乱,回来在嘎(家)住了几天,一来嘎(家)就多几张嘴,我讲了几句难过话,他们怄气走了。”
叔叔边讲话、边倒茶,边拿烔炀镇进贡朝廷的方片糕、茶叶蛋、花生米说:“所长人好,要步步高升到县里做局长,几个警察在院子各房间转了一圈,回到所长面前都摇摇头,所长笑笑要走了,婶子热情地东西往所长手里塞东西,其他警察把桌上吃的拿得净光。
三、子夜脱险
子夜,李克农一家穿着厚厚棉衣、乘坐马车碾着月光,顶着寒风,慢慢驶过烔炀镇派出所,马的鼻孔喷出一口白气,马蹄发出嘚嘚的声音敲击着建于南宋、兴旺于明清的街道,在丁字路口转了一个弯向六朝古都南京方向驶去,马的形体在街道两边店铺商家发出的灯光隐射下,彰显健壮俊美。一场智慧与疏忽的游戏惊心动魄地划上了句号。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浦东作协会员:胡晶清
1917年李克农和赵瑛结为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照片取材网页)
客厅大门左边是厨房,门后是米屯,通往密室;右边是卧室,新开的门,原来的密室。
李克农不同时期的证件。
李克农密室与厨房墙壁上连接历史旧迹与当今粉刷新迹。
这是李克农随身携带的工作电台。
这是李克农密室的部分家具。
【今音评论】
尘封的故事,历史的功绩
胡景清创作的这篇散文,带有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的特征,能唤起后人对前辈们的仰望,从而转化为珍惜和热爱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的意识,作为信仰,在一个人生道路上的刻画,是过程中的选择。
这篇散文以细节的生动由此能让读者看得下去。比如,看点一,能够温暖他人,给读者提供力量,同时也为作者点亮自己,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否也可以从这篇文章当中去进行对照,或者能够找到答案。这是从写作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认识的。
作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两次深入李克农的故居进行采访,获得了外界不多了解的一些资料,其中就包括这篇散文的素材。他第一次采访是在三十年以前,那时候的故居布置和三十年以后去的一次相比,有所变化。
因此他抓住这个细微变化,从中挖掘并结构了这篇散文。而这篇散文的“眼睛”确是“序言”里面已封墙壁的一道旧迹。正因为作者曾经在三十年前去过那里,那时候,这道墙还保留着当年通向密室的那个门,而今年作者再去,那道门已经不见了。
如果,作者没有三十年前曾去采访的那个印象,恐怕这篇故事也就被历史封存起来了。在这一方面,作者尚在实践中所锻炼和培养的对事物的洞穿能力,在发现这段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而像这样的意识和作用,一般作者做不到。
我们把这样的洞穿能力看作是创作的特质,不但具有在捕捉素材方面显示出来的老到,同时还反映出作者的对历史和政治的敏感。这些特质,对发展创作方向和把握方向上,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且在独立创作与个性方面,也有别具一格的风采。
这一些,也和作者的情感纽带有关。每一个作者的情感纽带都不会一样,而作者所形成、保留和继续能够发挥的,却是作者的信仰所铸就成了,他选材的方向、目标以及质量等。
这篇文章不长,它却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信仰。无数的革命先烈,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信仰,去作不断的追求与前赴后继的事实,作为传承,把它流传下去,共和国的安宁与和平的长远规划,才能够有所保障。
1927年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96年。这是一段历史进程。也是这篇散文所确立的一个宏大的历史感的点位。认识它,对如何树立个人心中的信仰,应该有一些触动。
在触动的过程中,如何去认识那些为共和国的今天抛头颅洒鲜血的烈士。作为比较,是否也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这也是这篇散文给我们带来的功绩。
2021年10月8日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赛二等奖,全国知青文学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