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京的老银行
▓ 瓦希里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朱自清散文《南京》
半个多世纪,有的将近一个世纪的老建筑,大多西洋风格:八面体的钟楼,记载着被迫打开国门的屈辱;爱奥尼亚式巨柱撑起的是外强的凛凛威风;也有与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同出于中国建筑设计师之手,突出中国传统古建特色,方正对称的楼宇,也一样不失庄严和奢华;还有秉承欧美装饰主义风格,把整个楼宇建成了一架正在演奏的手风琴……
逛南京,不经意之间,你就能与这些老银行建筑擦肩而过。
这些老建筑,有的曾经是银行而现在不是;有的曾经不是银行后来是,而现在又不是……但无论如何,它们如今依然矗立在南京,或最繁华的商贸中心新街口,或即将重新修缮打造的大马路历史街区,让人忍不住去摩挲、凭吊或悠然遐想……
1
江边大马路上曾经的 “金陵关”——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江边大马路上的 “金陵关” 瓦希里摄
下关江边路与大马路的交叉口,越过老客运站候船室,巷口就是一座气势非凡的楼宇:平面呈“凸”字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层,半地下室一层,中间有六根巨大的爱奥尼亚巨柱直达二楼,顶部有一个八面体的钟楼,四面开窗。主楼基座为花岗岩,墙壁为水刷石面;一层为拱形窗,二、三层为长方形窗。整个建筑给人以凝重、豪华、壮观之感,代表了晚清时期下关开埠后人们对建筑艺术的高度追求。
这便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其主楼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1724平方米,建筑面积2047平方米。
与宽阔的江边路相比,大马路如今只是一个小街巷,可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却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民间一直把大马路与夫子庙相提并论,称“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
1899年,南京被列强强行打开国门,西方经济文化迅速渗透。随着下关江边码头逐步修筑,并逐渐林立,中外海轮穿梭泊港,紧邻江岸的一些地段便日益兴盛起来。
民国年间,下关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商埠街、永宁街、惠民桥一带百业云集,商家鳞次栉比,成为南京城北最繁华的街市。大马路至今尚存的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大楼、江苏省邮政大楼、庆华鞋帽洋货炒庄、大西洋钟表眼镜公司等旧址都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其中,我们今天所关注的这座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老银行大楼尤其引人注目。
中国银行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其前身可追溯到1905年满清政府的大清户部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08年,大清户部银行更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赋予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职能。同年2月14日,中国银行将原大清银行南京分行改为中国银行南京分行,行址在城南珠宝廊(今白下路23号)。同年4月,南北统一,国民政府北移,北京重新筹建中国银行,并于1913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银行。1914年1月3日, 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再度成立。
1912年2月14日,中国银行将原大清银行南京分行改为中国银行南京分行,行址在城南珠宝廊(今白下路23号)。
通用银元 资料图
通用银元 资料图
作为当时第一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由南京分行发行了中国银行“南京券”,成为中国银行成立后自印发行的第一张钞票,后来被誉为“共和第一钞”。
1923年,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成立了下关汇兑所。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撤离。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复业,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在下关设立办事处。1956年 其旧址分配给南京市河床试验站使用,现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场所。
资料图
走近这座老银行,可以看到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10月颁发的编号为2009047号《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铭牌,其标注为“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一)”,而“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二)”则设在白下路23号,这在前面已有图文介绍;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马路老银行旧址,正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汇兑所(办事处)。
不过,从外观看,这幢老建筑,除了银行用途,似乎还作过海关。更有资料称,这里曾是“金陵关”总部所在地。
美国传教士、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约翰·马吉先生1937年12月30日的日记记载:“过去的10天中,日本兵在整个城市里到处放火,除了外国人在下关的最好建筑——邮局和海关外,整个城市被逐步地烧毁了。”显然,无论大马路上的这幢建筑有没有作过银行,在这位美国人看来,这座建筑依然是他记忆中的“海关”。
下关退休工人张新明的回忆,也印证了约翰·马吉的记述——
我们家是从安徽过来的,我爷爷那辈弟兄几个逃荒到南京就住进了天光里。南京河床试验站的那幢楼房,小时候听我爷爷讲,解放前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办事处(汇兑所),银行是民国时候设立的,在此之前应该是海关所在地。因为海关是英国人设立的,民国推翻清朝后收回主权,就改成银行了。楼顶的小楼造型就是标准的海关钟楼的造型,说海关设在大马路,又说不出具体位置,可以肯定,银行大楼的前身就是金陵关。
2
新街口最引人注目的古罗马建筑——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挂牌中国工商银行) 资料图
号称“华东第一商圈”的新街口,车水马龙,孙中山立像坐北朝南,位居广场中央。广场东北角,有一幢近似正方形的灰白色古罗马风格的五层建筑。与周围嘈杂喧闹的环境相比,这座建筑显得浑厚凝重,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欧洲风格的艺术感。这就是曾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的原民国交通银行南京分行。
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是我国创设较早的商业金融机构,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总行最初设在北京,1928年迁至我国金融中心上海。交通银行主要经营工矿交通和公共事业贷款,当时在国内外设有若干分支机构。1910年,交通银行在南京成立了第一个分行,1935年迁入新街口这幢西式大楼,时称京行。
这幢楼由上海缪凯伯工程司建筑师缪苏骏1933年主持设计,两年后竣工。大楼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整座建筑如同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再现,其建筑风格即便与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经典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与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下关汇兑所的那幢建筑相似,正门口四根高达9米的爱奥尼亚式巨柱直抵二楼,显得高大雄伟。爱奥尼亚柱是古希腊神殿列柱常用的柱型之一, 曾流行于以创造《荷马史诗》而闻名于世的爱奥尼亚人的居住区。爱奥尼亚柱最大的特点就是柱头顶端装饰有从植物卷叶演变而来,左右对称的卷涡,正面看又如同一对可爱的羊角。大楼外部东西两侧也装饰有六根式样相同的檐柱,无论从哪个方向仰视大楼,都气势恢宏,坚实有力,无形中提升了建筑高度。
大楼的窗沿、墙柱线脚清晰,外墙面采用了水泥细斩假石,做工细腻,几可乱真,显得建筑坚固厚重。入口是镶包金属的巨型双扇门三座,门楣花饰浮雕,图案精美。屋顶护围以水泥西式护栏,典雅精巧。整个建筑以不凡的造型和气势彰显其主人——银行业巨头的雄厚资本与经济实力。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这里成为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所在地。当时在楼顶部平台中央增建了一座两层建筑,使建筑总体高度达到7层。抗战胜利后,这里曾被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占用,不久又归还给交通银行,恢复营业。
近一个世纪过去,这座建筑依然发挥着它原来的功用,只不过现在换成了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
其实,新街口地区自民国以来,一直是南京的金融中心。 如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紧邻的一幢四层建筑,是当时浙江兴业银行的南京分行,这是一家商业银行,当年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现在这座楼是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的营业场所。在离这两家银行不过百米的西南角上,还有孔宋家族创设的中国国货银行,也是一幢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民国建筑。
3
民间资本雄厚实力象征——“南四行”之一的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
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挂牌中国银行) 资料图
作为金融中心的新街口,这里各种风格的金融建筑鳞次栉比。如上所述,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就设立在一栋与交通银行南京银行比肩而立的四层建筑内。
据记载,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办公楼建于1937年,总占地面积1869平方米,建筑面积1575平方米。从建成至今,该大楼已几易其主,现为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办公地。相比隔壁的交通银行南京分行,这座位于中山东路3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少了一份雄伟、壮观的古朴气息,却多了些许紧凑、简洁的现代元素,彰显出西方现代派建筑的不俗风格。
说起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就不能不提它的总部。浙江兴业銀行于1907年在杭州成立,1914年,因经营等多方面原因迁至上海。该行进入南京的时间应从1931年算起,当时他们在白下路升平桥开办了第一家分行。6年后的7月12日,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在中山东路3号的这座自建新楼启用。但没过多长时间,因日军侵犯,银行不得不迁往武汉办公,后又迁至上海。这家与整个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商业銀行几经辗转,于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在原址复业。
不同于別的国有大銀行,这是一家由江浙资本家自发创建的民营银行,它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在经营方面,主营存、放、汇款等业务,另兼营储蓄、信托和仓储等。
虽然旧有的銀行机构已不在,现存的这座大楼仍能昭示民间资本家的雄厚实力和寻求民族富强的孜孜追求。
4
官商合办银行——孔祥熙宋子文创设的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
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现为邮局) 资料图
民国时期的新街口类似美国华尔街的银行金融服务区,每一栋银行大楼都是建筑精品。新街口广场四周汇聚了宏伟庄重的交通银行、简约洗练的浙江兴业银行,还有阔气华美的大陆银行、玲珑典雅的聚兴诚银行等等。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依然有不少建筑被保存下来。
位于中山路金陵饭店购物中心旁的南京市邮局新街口支局的办公大楼,当年也是一家大名鼎鼎的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
国货银行成立于1928年,总行设在上海。说它大名鼎鼎,是因为这家银行的创设者大名鼎鼎:孔祥熙、宋子文!
孔宋财阀是蒋家王朝的金融支柱,军费开支、国家机器维持运转全靠这根“支柱”了。
这种官商合办性质的银行,除了存贷、汇兑、信托等商业银行的常规业务,还兼营投资,因此通过一些“非常手段”来获得高额利润,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国货银行当时与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银行以及中国实业银行合称“小四行”,可见实力非同一般。1936年政府兴建国民大会堂,工程费用出现超支的情况,在筹备会的哀求之下,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以月息1分的低息借贷10万元,支援工程建设直至完成。
国货银行办公楼与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同出自中国建筑师奚福泉之手,始建于1934年,1936年初竣工。大楼地上六层,还有地下室。水电暖气、电梯一应俱全,是当时城里最高、设施最好的建筑之一。
大楼外观方正对称,朝东而立。入口的三门廊檐下,建有八根正方立柱,庄重沉稳,可惜现在已难觅旧貌。保存完好的是门厅上方的外挑石栏,采取中国古典园林围栏扶手造型,古朴精细。大楼两侧二楼窗外还各有一座同样风格的小型阳台,更显建筑古典风韵。
大楼最高一层外窗的造型,也不同于其他楼层花格钢窗的正方形,而是较为生动的六角形,为整栋大楼增添了传统色彩。从现存的建筑来看,这座大楼庄重坚实,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简洁和稳重。但在石柱础、窗棂格、围栏护台和顶部饰纹等细节方面,设计者还是突出了中国传统古建特色,造型精美,做工细巧,“综合现代建筑之趋势而仍不失中国原来之风味”,因此可算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典范之一。
5
太平南路的红褐色洋楼——像手风琴演奏的中南银行旧址
中南银行旧址 资料图
中南银行旧址现为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该建筑建于1929年,原为中南银行所设立的办事处,1933年8月升为南京分行。抗日战争时期银行内迁,原址相继作为汪伪国民政府实业部和粮食部,1946年3月中南银行恢复营业,并经营至1952年10月。1960年曾用于开设朝阳饭店,1987年初改作交通银行白下支行。
该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现代派装饰主义风格。门厅设于道路转角处,上为钟楼,入门右转为通高的营业大厅,并以内廊联系上部房间,在地下层、一层和二层各设有一个库房。
这座位于白下路与太平南路交界处的老银行大楼,应该是南京现存的银行老建筑中最精致的建筑了。与其他银行的沉稳造型不同,中南银行的红褐色外墙色彩明快,V字形的建筑造型活泼轻巧。它已经81岁高龄,至今仍在为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服役。几经风雨,几经易主,楼宇却保存完好,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和历史的更替,鲜活地记录了近代金融业的轨迹。
这座老银行的门厅上建有钟楼,整体呈现欧美装饰主义风格,细部处理极其细致,外墙建造成褶皱样式,在凹进去的地方开窗,整个建筑就像一个正在演奏的手风琴。
走进门厅,右转进入大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照在大厅的大理石地板上,一时间让人有了回到从前的感觉。大厅两侧是直通二楼回廊的楼梯,楼上的办公室,同样经过了改造,看不出过去的格局,只有那狭窄的楼梯依稀有些往日的影子。
中南银行1917年在上海成立,是南洋华侨创办的银行,主要发起人是爪哇侨商黄奕住,当时与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一起被称为“北四行”。
这幢楼由印尼华侨黄奕住出资,建于1929年。最初作为全国第一家以侨资为主的中南银行在南京设立的办事处;1933年升级为中南银行南京分行,除了经营存、放、汇款业务外,还兼办理储蓄、信托、仓储、房地产和证券交易;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之前,它甚至还是三大发钞行之一。这幢楼的背面,四层靠窗棱的地方,至今仍能隐约辨得“中南银行”四个繁体的墨笔大字,斑驳的字影昭示着它贵族的身份,讲述着它昔日的繁盛。
抗战爆发后,中南银行被迫从南京迁至武汉和重庆,老楼则成为汪伪国民政府实业部的办公地点,继而又成为其粮食部办公地址。直到1945年3月19日再次恢复为中南银行。
这幢楼目前基本保持当年的模样,土黄色的防火砖几乎没有脱落,而它顶上的钟楼上的指针这么多年来也从未停歇。
鲜为人知的是,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内设3个金库,设在地下的金库由于保管条件不好已经封闭不用,一楼的金库现为支行的金库所在,二楼的金库为代保管库。1988年打开清理,在11个箱子中发现各种契约、信件、保险单、土地证、活期储蓄存款本、银锭、银币、戒指、皮包、书籍、小布袋、租箱书、私章等物,现仍在交行白下支行保管。库内的保管箱除少部分损坏后重新制作,大部分仍为原物。
收藏世家、南京学者王正铨说——
我珍藏着一件由交通银行的状元总经理张謇签发的“股票”,由于稀缺、品相又好,该藏品曾被评选为南京十大民间珍贵档案之一。
我珍藏的由张謇签发的土地使用执照,是一张掘港大豫盐垦公司第一次分田凭单,时间是中华民国五月十一日,即1919年(张謇出任交通银行总经理前三年)。凭单内容是该公司将某块地分给某位股东,既为田单又为股票,距今已有近90年。我家可以说是收藏世家,我对收藏有着浓厚兴趣,这张凭单也是我淘来的,这至少可以为老交行人张謇提供些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
1、凤凰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百年商埠:南京下关历史溯源》,贺云翱主编。
2、南京市下关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等编《下关民国建筑遗存与纪事》,李中越主编。
3、中国旅游出版社《民国的踪迹——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陆素洁主编。
4、江苏教育出版社《到南京找民国建筑》,臧传艳、杨莹编著。
5、2008年7月23日《南京晨报》《中南银行——南京老银行》,作者:王小平、陈旗、刘莉。
《南京金融业》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