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鸡毛
作者//谢淑华(紫蔷薇)
闺蜜问我:你买这么多圆珠笔干什么?到店里来的人几乎都会注意我收银台金属筒里站着的几十支圆珠笔。我回答:写字呀。闺蜜说:从读书到现在你写出了什么名堂?
许巍在《诗和远方》中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想和闺蜜说我的诗我的田野及我的远方,张了张嘴终究没说,闺蜜又会说我这个年龄还是这么矫情。
中年人生活里的苟且,不堪回首,算不算是一地鸡毛?我在同学群聊天说,感觉现在自己人到中年才知晓活的一地鸡毛。上有老,下有小,我应该还是曾经的少女,还可以双手张开骑自行车,长发飘扬的。可转眼成了中流砥柱,绑紧了头发,骑电动车在车流中左冲右闯赶时间去超市买打折的菜,一家大小的吃喝拉撒,生活质量全站在我们肩膀上。
几年前看了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小说主要是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我好像并没有看完,因为写的是日常生活小老百姓的琐碎,当时我没耐心看,看的想瞌睡,故事情节又不曲折离奇,那只是小说里的故事。现在翻出来重新再看,我一声叹息。
周围我的亲朋生活状态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每人生活多少都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有些悲哀还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只能带着难言的痛,嘻嘻哈哈活下去。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一边在一地鸡毛中烟熏火燎,一边流着泪去厨房给自己下碗面,想想还是卧俩荷包蛋,中年的身体不能缺乏营养,否则会头晕目眩血糖低。
昨天看的电影《杀戒》,故事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相识闪婚到离婚争夺孩子,彼此伤害大打出手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心路历程。
整部电影看的我揪心,压抑。婚姻的背叛,爱情的不尊重,情感的欺骗,令一个诗情有前途的男人失去了一切,丧失了理智,举起了杀戮的屠刀。
痛下杀心的那一刻,孩子稚嫩的说:我想爸爸了。男主身躯一震,舐犊情深泪流满面放下了屠刀选择了自我救赎。我这个看客揪着的心放松了,我和男主一样泪如雨下,我们的骨子里还是传统的,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无辜的,男主没有把梦里恨到极致疯狂的杀戮带进现实,没有被生活蹂躏到失去人性。
人到中年,越来越明白了该明白的事,一旦悟透了,就会变得沉默孤独,喜欢和自己相处。红燕同学发朋友圈说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配的照片是她练空中瑜伽优雅柔软有力度的身姿,我非常欣赏她对瑜伽的喜欢毅力和坚持,一个活到中年的女人,能把空中瑜伽练到柔若无骨,翩若惊鸿,已不是光流汗水能做到的。我点赞并点评她朋友圈:坚持自己的理想,享受高级的孤独,朝圣心中的诗和远方的田野,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山河星月都做贺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岁月,人到中年的我每天按部就班,店里——家里,两点一线,在家里浇花,在店里守生意,乏善可陈。花种的不算艳,钱赚的只够糊口,美其名曰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我的乐趣是每天步行去店里,东张西望看街上的人群,穿过菜市场的卖菜的买菜嘈杂声,故意走马路上笔直的白色线条,当自己是在喧嚣的人群中走猫步。走到东门的路口是有一棵树的,每天我踮起脚尖,右手努力上伸扯住树叶,旁若无人。当然这些只是我一个人的乐趣,旁人看来定是不正常的表现,无所谓,那是我和自己相处的快乐方式。
其实我是有点喜欢淡季的,别人也没什么生意,这样就让我不紧张,有顾客就起身迎接顾客试衣服。没生意就看电影,看累了吃零食看微信拍抖音。练葫芦丝练写字这两项,我向来安慰自己天气炎热不要练,天气凉了再练不迟,和我同期的葫芦丝学员都带徒子徒孙了,我还在起步。像我这样的人,没毅力和坚持又怎能完善诗和远方的田野。向来用阿Q式精神安慰自己,本就是庸人,何苦自扰。觉得自己是在眠梦混日子,躺在一堆鸡毛和皮屑中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一地鸡毛》里主人公说: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
说这句话的人似乎是对生活很颓废消极,但积极又如何。就像《卡拉是条狗》里那个葛优大爷演的角色说的话。
《卡拉是条狗》这电影我看了,导演拍摄的画面镜头生活气息浓郁。葛大爷的演技和人我很喜欢,不帅,是真实的邻家大爷样子,他演颓废就是个颓废的样子,张弛恰到好处,所以葛优躺风靡表情包。
卡拉是条狗,是一个平庸中年葛大爷扮演的男人养的狗。生活中妻子下岗,孩子上学,自己挣着微薄工资苦撑一个家,生活质量一地鸡毛,为什么还养那条狗?因为那条狗很重要?说白了,这个在一地鸡毛中的中年男人,只有在那条叫卡拉的狗面前才有力气胆量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卡拉一如既往的热爱他,需要他,崇拜他,依赖他,所以卡拉不能丢,虽然卡拉是条狗,但对这个平庸中年男人的生命来说很重要。看完了电影我才明白难怪越来越多的中年男女要养狗,甚至把狗当儿子心甘情愿的侍候。
《卡拉是条狗》真实的让我以为是作者自传。让我看的叹息的电影还有《万箭穿心》,我看了两遍还是泪奔,演员颜丙燕奉献了灵魂级演技。我记得我第一次看了就在同学群推荐,我觉得中年人都该看这电影。李宝莉必须要为那个出轨背叛婚姻自杀的丈夫负罪吗?她的半生何以如此凄苦负罪?我每看一次都在想这个问题。李宝莉婚姻败在哪里?她只是个菜农的女儿,她的阶层,她的眼界,她的成长环境,都决定了她个性的的强势。如果不是强势,失去丈夫没有生活来源的她如何用柔弱的肩膀和一根扁担养活老小?一个女人坚忍干着男人干的活,那辛酸无奈隐忍,谁能感同身受?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生活重担,一头挑着孩子。
金榜题名优秀儿子的却将李宝莉扫地出门,说恨自己的妈妈逼死了自己的爸爸,一个被学校评为品学兼优的孩子,将妈妈视为仇人,一个懦弱用死来逃避责任和担当的男人配做父亲和丈夫?最后的李宝莉坐在一辆状况不好但向前奔赴的汽车,和爱她的男人开启了自己的生活。
每一个认真结婚的女人,谁不想伉俪情深与子偕老,谁愿意自己的婚姻从婚前的喜欢到婚后的悲剧?女人选择和嫁了喜欢的男人,无论多苦多累,为了家,为了孩子,学会隐忍,学会在一地鸡毛中粉碎了自己又自愈了自己,这是中国传统婚姻里女人的悲凉和无奈。
我是在小巷子里长大的,密集的住宅让我从小看到许多家庭生活状态,童稚的双眼看了许多小巷人家的喜怒哀乐。《城南旧事》里英子看到的故事也能触动我童年的回忆,父母之间也争吵,也打架,但我们还是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小巷青石上我喜欢赤着小脚丫,踩高脚凳,打皮老鼠,劈甘蔗,丢沙包,纵是每家父母争吵打闹的一地鸡毛,也成了鸡毛毽子给我们踢的飞转。
小巷的人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他们只是希望家庭幸福和谐,平安健康。争吵,打闹只是插曲,我们父母没有电影里感人的故事,父母们都很平凡,但我们幸福快乐,我们的父母牵着我们在嗑嗑碰碰中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走。
现在的小巷,没有了栽在破搪瓷脸盆里开在瓦屋上的牵牛花,鸡冠花及青石板,小巷改造的越来越有生活情调。那对打生死架闹一辈子离婚的夫妻都白了头,笑呵呵和我打招呼时,我竟然觉得这对夫妻一直就是恩爱的,他们的五官笑容举手投足都越来越相似。有时候认为是败局的婚姻里坚持了下来,也许也会是个好的结局。
谁说过,生活从来都是一地鸡毛,需要我们俯下身子去认真的梳理人生,也许只有偶然抬头看向远方的田野时,才会记得曾经的诗和远方,也许那一刻我们的眼角会泛起泪花。一地鸡毛中有人走向山,有人走向海,只要不是走向绝望,春花秋草谁说不是好风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