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兆功(父亲)
责编:张丽燕(女儿)
审核:海涵 尤中波

【前 言】
我从未给自己制定人生目标,是党把我领上了一条光辉大道,可命运却把我从一个地方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在人生路上,我只知道努力不停地向前走,终于走到了那块儿属于我的地方。
父亲张兆功年轻照
(一)故乡
1940年7月,我出生在鄱阳县芦田乡栎林村委会前罗村。那是一个只有几十户百多人口的美丽小山村。村东边是来龙岭,西边是刘家山,即村关山;南边是兔仂岭,北边是面前山,村被这些山脉环绕着。
村前头有口饭桶塘,常年不息的山泉水,滋润着这块风水宝地,养育这里的村民,前罗村是个旱涝保收的好地方。

改革开放后,2005年,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了江西省鄱阳县工业园,平了山地,建了厂房,前罗村也旧貌换新颜,建起了高楼大厦,家乡建设得像个小城市。
我的祖屋清朝末年建造,前后两厅,中间有天井,正厅两边屋柱均有30多公分粗,是松、樟、株木建成,两边厅屋旁隔板上雕刻多种动物图形和花纹。祖屋坐落在村中央地块,人们俗称祖屋为“老厅下”,是村民举行活动和议事的场所。
祖屋共居住五户人家,有老红军战士应善松,抗美援朝老兵张永海,解放后曾任中共鄱阳县芦田区党委书记的张永松。我在老屋中出生和结婚。老屋人丁兴旺,有十多人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分别在行政、教育、商业和企业不同岗位,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
老屋几经修拆,后由张永勤改建并居住。2019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村委会拆掉,未保存下来,可惜。
我的祖辈:祖父张重树,乡村有名郎中,医术高明,还常到邻村去看病。于1954年,75岁时离开人世。
祖父在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大哥张重有,生育两女,做过村甲长,解放前去世。解放后,1950年农村土地改革时,被划成地主成份,政府将他的田地、房屋分配给了村中的穷人。
祖父的二哥张重东力大如牛,从小练武,并准备去京考武状元。22岁那年,他得一场暴病身亡,家中还留传下他练武时用的一双石锤。
祖母应彩归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1880年至1966年,终年86岁高寿。祖母一生善良,常周济村里的人。
祖父母生育两男两女,伯父张栋贤。1916年至2000年,他是乡村私塾先生,读过很多书,还会绘画、雕刻、治病,家中曾请过一个长工。解放后,1950年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份,家中田地、房屋被政府分给了本村的穷人,全家人被迫赶到栎林方家村破庙居住。1978年全国开始平反冤假错案,给地主右派摘帽工作,他划为平民成份,死后被运回故乡安葬。伯母李桂娇,1920年至2010年。2002年同大儿子张兆雄迁回老家前罗村居住。我把1985年建的房子低价卖给了他,解决了他家回村无房住的困难。
大姑姑张梅香共生六个儿女,丈夫去世早,家里两次遭火灾,一生吃了不少苦头,91岁过世时由孙子安葬,二姑姑张林香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914年至1983年。在兄弟姐妹中,她去世得最早,其他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
我的弟弟和妹妹,弟弟:张兆放,农民,1951年出生,弟媳钟金娥,农民,1954年出生。他们生育三个儿子,收一养女,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我的妹妹张四娇农民,1955年出生,妹夫王根太工人,1954年出生,他们生育两男儿。大儿子王建波军营转业,任公务员,妻子为大学老师,二儿子王建民,个体户。他们都有幸福的家庭。
我的堂弟妹,堂弟张兆雄,农民,1942年出生,他因家庭出身不好,28岁时才用大妹子换来一个媳妇。他聪明能干,农家活样样精通,因命运多舛,一生吃了许多苦头,他为家中三代人的生活付出了许多艰辛。
堂弟张兆斌,农民,1945年至2018年,也因家庭出身不好,快30岁去侯岗乡一农民家做上门女婿,他勤劳能干,在村还当了八年生产队长。1999年除了大儿子留在岳父母家,他带着妻子儿女儿又回到了栎林方家,回家固然很好,但一无所有,要白手起家,谈何容易。2018年因病去世,死后运回故乡前罗村安葬,魂归故里,但其他亲人仍留在栎林方家村。堂妹张园凤,农民,1952年出生,堂妹张明凤,农民,1965年出生。两姐妹现在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我的岳父家 在前罗村一畈之隔约两百多米的 地方,叫后罗村。那里有我的这些亲人:岳父吕明元,农民,1929年至1982年。 岳母王里香,农民,1935年至2012年 。岳父去世早,家庭重担全落在岳母身上 , 她为三个儿子娶了媳妇 ,出嫁了四个女儿 。她靠养猪发家致富, 生重病时,住院的医药费都是自己挣的钱 ,她的寿料、寿衣也都是她早准备好的 。死后还给儿子留下近两万块钱 ,她是个勤劳俭用、 善于当家理财的女强人。
大舅子 吕宝忠, 农民 ,1965年出生。 二舅子吕桂忠 ,农民,1970年出生。 三舅子吕海忠, 农民, 1975年出生 。大姨妹吕水娇,农民, 1957年出生 。二姨妹吕桂娇 ,农民 ,1960年出生 。三姨妹吕金娇, 农民,1963年出生。 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2020年12月27日,时隔63年,我又回到了故乡前罗村居住。叶落归根,欢度晚年。
(未完,待续)
【女儿感思】
在父亲《忆人生》的第一章节《故乡》里,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养育他的家乡以及祖辈们和亲人们。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家乡与亲人们的热爱……我爱父亲的天与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