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水滴图/宏志学校
喊一声,能听得见。跺跺脚,也能感知到。迈开一步,一脚踏的是卫辉泥土,另一只脚踩的是延津的土地。
卫辉和延津就这么近,恰似一条街道里的好邻居。2021年7月中旬,卫辉人把它看成是黑色的时段。那场洪水脾气好大,让一座古城陡然被淹,人们被迫寻找迁安之所。一位卫辉市的政协委员第一时间给延津东屯的同学打去了电话。“卫辉城内有洪灾,市民需要救援。请您赶快组织团队来卫辉支持一下。”从求援电话开始,卫辉人和宏志学校便开始发生了一串串“延津卫辉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① 迅疾驰援
2021年7月24日上午,接到王俊峰委员电话的延津县东屯镇宏志学校刘保红总校长第一时间组织学校教师成立紧急救援队,购买好生活物品,带队亲往卫辉,送给部分受困群众。之后便开始就地救援,一直忙到25日凌晨两点,一大早就再次购买蔬菜、面条、大米,装了满满一大面包车,趟着过腰深的水,刘校长把救援物质用橡皮艇一趟趟的运到为救援人做饭的临时点上。救援至中午,他一包方便面配着一瓶矿泉水将就一下。他说:把热饭留给更需要的人吃吧。他交代爱人说:我们几个继续救援,你们开车帮助护送群众。就这样,顶着炎炎烈日他和他的救援队又投入了紧张的救援中。时至傍晚,仍有无法投亲靠友的群众,刘校长的心碎了。他果断地给救援队说:把群众拉到我们学校!
转念又一想,这么多人总不能躺在床板上吧?被褥呢?刘校长随时就和唐、程两位校长结合,决定发动老师捐献床上用品。于是,一条信息在教师群发了出去,马上就有了回音:周云老师的顽童爬爬垫,艳红家的褥子,魏晓云的夏凉被.......随即刘校长又责成程校长、唐校长迅速安排老师们立即编发援助信息:凡是卫辉籍的学生和老师请相互转告,只要是受困群众,急需迁安的,咱宏志学校的大门为大家敞开着!一时间,求救电话,接连不停,你救我帮,你开车我护送,奔波于延津与卫辉城,那是宏志学校上百名教职工在建校历史上的第一个不眠之夜,校区所有灯光,第一次彻夜通明.......

② 紧急安置
7月25日开始,宏志学校第一时间接纳卫辉受困迁安群众100多名,随后按照延津县委、政府的严格要求,迅疾成立迁安群众安置点。
眼里布满血丝的刘校长开车又要到一线去救援了,上车前就撂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去一线救援,你们三个(程法荣校长、唐茹梅校长,刘鹏程主任)在学校,把每一位灾民照顾好,不能让一个卫辉灾民受委屈。”程校长和唐校长立即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司艳霞、徐建芳、王德梅、介凤珍、胡建辉、刘鹏程、张艳红,连夜召紧急会议,成立安置点领导小组、志愿者服务队,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实施网格化管理。到7月26日安置人员已达500多人。刘校长再次准备赶往卫辉救援时,看着他疲惫不堪的脸,学校其他领导都劝他说:“你心脏下过支架,脚已经泡烂了,就别去了。”他不容分说“不行,卫辉灾情这么严重,能救援一人是一人,能救援一家算一家。”他再次带领宏志救援服务队连续救援至7月29日。期间,渴了,他喝瓶矿泉水,饿了,在路边随便吃口饭,六天六夜下来,整个人变了模样,又黑又瘦。在新医一附院病人转移撤离时,已是午夜时分,他和大家还在水中不停地救援。不管每天救援他有多累,回到学校多晚,刘校长都要在寝室里走一圈,看一看,了解群众吃得咋样,还有什么需要帮助。为了让群众安心,他要求学校后勤确保空调二十四小时开放、并有序安排群众洗澡。

③ 稳定情绪
本来极度安稳的生活环境,陡然变了模样。每一位卫辉迁安群众内心当时处在高度恐慌和焦虑之中。
那位老妈妈躲在教室外的角落低声地哭泣着;这位满脸沧桑的老大爷的颧骨上滑落着混浊的泪滴,鼻涕从鼻孔里流了出来;更有大声哭喊着“老天爷,您别下了呀,俺们已经没法过了呀!”围在一起的迁安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叽吵不停。“俺家一楼的电视机、空调、家具都泡了呀。”“可不是,俺孩儿的汽车、媳妇电车也都泡水了。”“小贝贝还拴在家二楼,走的时候,给它弄一点吃的,救生艇不让带动物,只拉人,它一定会饿死的。”“俺家的两头牛,还有几只羊,不知咋样了,估计早已淹死罢了呀。”抽泣声,在校园,在操场,在寝室,在厕所,不时传来,声声揪心裂肺。
学校主管迁安群众管理的唐校长、程校长是两位女将。每天她们强忍着满眼心疼的泪水,一个一个做细致地思想工作。她俩从白天到深夜,哪里有委屈,有抱怨,有哭声,有需求,要帮助,她们就出现在哪里。她们懂得心理学,巧妙安排时间,带着群众一起唱首歌、领着孩子一起做游戏,和群众一起唱段戏、聊会儿天,一起看会儿电视。学校特别购买了足球、篮球、乒乓球,象棋、跳棋、围棋、军棋、陆战棋。又请来理发师免费为大家理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迅速找来简易坐便椅,因为疫情,又成立便民小组,专门帮群众买药购物。直到8月7日,646位迁安群众平安返回卫辉为止。

④ 倾情管理
为切实做好卫辉迁安群众的日常生活管理,保障群众有舒适温暖的“家”的感觉。学校自身紧急成立了安置点领导小组和志愿者服务队。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迁安群众入住的那一刻开始,两位女校长和幼儿园的院长及志愿者们,每天来来回回走进安置点的宿舍区域,看看大家还有什么困难、问问有什么需求,能帮助大家什么忙。作为共产党员的唐校长担任了临时党支部书记,五个党小组成员再加上共青团员,以宿舍为单位,分头负责疏导本宿舍群众心情。引导大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同时激发群众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意识,并协助餐厅工作人员积极做好配餐,第一时间把群众的需要和心声反馈到学校,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再加上延津县政府和职能部门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入驻学校指导帮助开展工作。延津县公安局、东屯镇派出所在学校安排了住校民警,协助安置点抓好治安管理;延津县人民医院、东屯镇医院在学校设置了临时医疗点,及时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看病问题,为受灾群众义务看病并免费拿药;延津县纪检委派驻了工作人员,坚守岗位,陪着群众同吃住,监督促进工作落实;县政府专门派质检人员坚守住校,确保饭菜质量,让迁安群众吃得好,吃得饱。另外,学校的每个宿舍都选出寝室长,负责本宿舍的卫生及物品领取;每个楼层选出一名楼道长,负责本楼层的卫生及全方面管理。实行评先制度,弘扬正能量;校门口有负责来客往返登记小组,负责进出学校人员及车辆的登记情况,责任压在每个人肩上,实行日报告制度;学校设有生活用品、食品、床上物品领取处。每个窗口两个负责人一名志愿者,为受灾群众的物品发放做好服务;张贴温馨提示。吃饭时间、打水时间、安全、入住流程、离校流程、学校各机构联系电话、特殊需求登记表须知等;主抓后勤的刘鹏程主任负责群众生活调剂安排,用心用情为迁安群众准备好一日三餐,制定有一周营养食谱;学校派有专门的志愿者负责孩子们的学习;校领导每天召开餐前会,给受灾群众讲解安置点的制度及注意事项。每天上午九点开寝室长和楼道长会议,及时听取群众的反馈意见并布置具体任务;晚饭后,校领导再把群众聚集到餐厅,努力和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共情,卫辉市政协委员爱心人士王艳青女士专门来学校看望大家并带领着大家唱红歌、看红色电影,让大家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面对特殊人群,专门儿设立了一层楼,方便老弱病残群众;24小时开启中央空调,保障群众凉快舒服;疫情防控更是严谨不敢松懈,学校每天定时对宿舍、餐厅、校园的角角落落进行消毒,做好消毒记录。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人人戴口罩,不扎堆,设有卫生检查专干;东屯乡卫生院为安置点的所有人员做了核酸检测;补打了新冠疫苗;就餐一米间隔,排队错时就餐……
精致认真的管理,暖暖上心的服务,让卫辉六百多名迁安群众,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刚会跑的孩童,真的有了“家”的感觉。

⑤ 组织关怀
在采访中了解到,延津人从灾情开始,到卫辉迁安群众紧急安置,他们的心念就是“延津卫辉一家亲!”大灾大难面前,早已没有区域县界之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亲不如近邻。”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汉字,在这次灾难中,在延津大地,在延津宏志学校,生发出无限的温暖。
新乡纪委、新乡市教体局、延津县四大班子、卫辉市委市政府等主要领导、延津县食药监局、延津县教体局、延津县公安局、河南省感恩文化促进会、东屯镇党委政府、东屯派出所、东屯镇卫生院、东屯卫生室等市、县、乡、村单位的领导先后亲临宏志学校看望慰问、指导工作。令人感动的是,延津县纪委、延津县公安局、延津县食药监局、东屯镇食药监、东屯派出所,东屯卫生院,东屯村两委、东屯村卫生室,卫辉市和柳庄乡政府等单位,派出专门人员常驻宏志学校,协助管理服务涉及卫辉五个乡镇646名(汲水镇、城郊乡的最多)迁安群众的一切生活起居。
即便是到了8月7日卫辉迁安群众平安返程回家时,宏志学校又给每个家庭装送了蔬菜、口罩、消毒液、蚊蝇香、方便面、面包等日常生活用品。

⑥ 感激涕零
灾后平安重返家园时的话别,卫辉人的心情感触是独特和别样的。躬身施上一个情真意切的答谢礼是必须的。作为好邻居的延津人民请接受卫辉市迁安群众的诚挚谢意——
“感恩延津县的各级领导,感恩宏志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感恩有您…”卫辉迁安群众女代表一首自己改编的《感恩之歌》,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宏志学校老师们唱的《我的中国心》更是激动人心;一位来时情绪有点激动的老太太含泪告别,她紧紧地拥抱着程校长久久不愿松开;还有上百名群众自发在一个红色的条幅上签名感恩道谢;有的非要给宏志学校送上写有“不忘初心为灾民,无私奉献展真情”的一面锦旗;当然迁安群众在微信群里的致谢,更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侯先生:重建永不忘刻入骨髓的印记——重生之地,延津东屯宏志学校。
杨女士:当有一天自己成为难民的时候,自己都不敢相信!无助无奈状态下逃出家园,到了这个特别有爱的学校。在学校住了十来天,每天所有老师和志愿者为了我们,任劳任怨,从住宿到餐饮,再到核酸监测,生活中方方面面对我们照顾的无微不至。尽全力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感恩所有宏志人的无私付出,大爱无疆,大爱无声,为你们点赞,感恩遇到宏志人。
赵女士:感谢宏志学校在危难时给予我们卫辉人民特别的帮助与照顾,让我们在宏志学校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谢谢宏志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和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⑦ 认识宏志
延津县东屯镇宏志学校建于2011年5月,占地21120平方米,21个中小学教学班,16个幼儿园班。在校生1300多名,教职工100多人。生源均来自延津、卫辉、新乡等地。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民营学校。以“能自律,会宽容,充满友爱”为校训;以“怀爱心,具耐心,强化责任”为校风。
采访结束时,程校长给我翻看卫辉迁安群众的花名册。她说,我们叫不上他们的名字,但是每一位群众都是我们延津人心中的家人。
我一页页慢慢翻看那本即将被学校封存的卫辉迁安群众的花名册,沉甸甸的。耳畔依然有这样的温暖的声音传来:我们怕群众想家,我和唐校长就带着他们唱红歌,唱戏,又专门购买来新的象棋、篮球、乒乓球供大家玩。就是吃饭的碗也是新买的,不锈钢的,每人一套两个……


我把花名册认真地捧在胸前,端详着,端详着,之后又用力抱在怀里,久久不愿放下。不知不觉间,泪淹双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