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璆词风与潜社风范》是凤桂先生昔日作品,洋洋洒洒5000余言,尽显先生之丰赡才情和文学造诣。“词风”者即指诗词的风格。风格就是气度,作风,亦即梁璆诗词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它的近义词有气概、风致、气魄、格调......“风格”和这些近义词,可互为近义词,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实在难以厘清。
对于这篇“一骑绝尘”的评论,我“望尘”莫及,自然不敢妄加评论,我只打算照葫芦画瓢地把先生的评点归拢一下,让读者看得更清楚。
请看先生为我们提供的梁璆于1936年写的《江城梅花引.丙子春禊》:
东风吹柳不胜情,立中庭,等清明。把笔芸窗,自起听流莺。却恨近来阴又雨,玉栏畔,意慵慵,怎踏青。
踏青,踏青,几时晴?梦乍成,心忽惊,记也,记也,记得草木皆兵。前岁春时,连辔长城。此刻故人应忆我,关塞远,一般愁,两地萦。
这篇清新雅丽,流畅自然的词作是梁璆加入潜社的开篇之作,它把一个青春少女急盼踏青而不得,用“踏青,踏青,几时晴”的连问发洩其恼怒。“梦乍成”,却“心忽惊”,是因为“记也,记也,记得草木皆兵”——国势危亡,日本侵略者在长城附近陈兵压境,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谈何踏青?想起“前岁春时,联辔长城”的“故人”,只能发生出一声“关塞远,一般愁,两地萦”的忧愤,这就是潜社忧愤的词风。刘若一《潜社词初探》认为潜社词风为“雅、婉、厚、亮”,这也就是先生评论的潜社风范。“风范”者风度,气派也。
潜社风度影响乃至铸就了梁璆的词曲风格。先生用诗化的语言说“总觉得燕赵悲歌的余韵之下,是江南丝竹的委婉清丽;大江东去是远方的音响,小桥流水乃足下的旋律。”

先生认为梁璆《蝶恋花.闻钟》中“一片飞红花落了,剪剪西风,惯着征人恼。“不是闺人哀怨,更不是书生论剑的装腔作势,而是征战前将土毁家杼难的决绝!”《声声令. 拜孝陵》前阙在一片“国愁无处诉幽冥”的哀忧声中,自叹“英雄气概到今日,已无灵。”忽然“听塞外,胡马又鸣”。然后,急转直奔下阙,最后喊出了“繁华去也,两朝更,再称兵,问后生,谁更请缨?”是由忧而转愤的激越。读之,仿佛看到那个时代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将士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场景。和横溢的才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梁璆命途坎坷,生活跌宕。1938年日军侵占南京,1939年毕业后即失业,八年抗战结束,生活仍苦不堪言,解放后被分配至南大图书馆,但因家庭出身,又被下调至海州师范,这一年丈夫病逝,膝下一男三女,嗷嗷待哺,梁璆曾写下悼亡诗“九死为君事可哀,君身一死梦难回。千排万掩如山恨,迭迭重重往返来。”另有《无题》诗“万人欢笑乐承平,千排万掩如山恨,便有仙丹能起死,飞灰无计聚成形”,道出了内心的痛苦和生活的艰涩。
1957年6月,她在《得友人信赋诗三绝》的第三首,借用《庄子.应帝王》的一则寓言“误凿形骸生七窍,应教鲦忽悔多情”,用典晦涩,因言获罪,被划右派。二十二年后,摘帽平反,让她看到了“千片风云成过目,万重丘壑自天求”的真正文化人的春天。诗中鲦为倏shú(或鯈)之误,“鲦”是“鰷的简化字,鲦tiáo,小鱼,状如柳叶、喜群游。庄子寓言中的帝王应是倏忽(或写为 鯈忽)”“倏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为报浑沌之德,为浑沌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陈旭 2021年9月2日
美文美评第 Ⅱ季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