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题记:
千年前,药王孙思邈对“屠苏酒”就有“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评论。但“屠苏酒”究竟是怎样的酒,药王语焉不详。疫情当前,酒再次成为人们防疫议论的焦点。于是,就有人说甚至有些专业人士也说:饮酒可以预防新冠。果真如此吗?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说:“医用75%的酒精是用于消毒医疗器械、皮肤上的污渍。提倡大家用酒精消毒,不是叫大家喝酒防疫,过量饮酒对肝损伤非常大。”专家的话简单明了。不可否认,适当饮酒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不建议不饮酒者为了预防疾病开始“适量”饮酒。白酒专家邹江鹏博士近日说:“我们既不能神话白酒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作用,也没有必要一味全盘贬低白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疫情当前,科学防疫,少出门,多宅家,勤通风,常洗手,戴口罩等等才是上策。不过自个适量饮酒或三五朋友一起小酌也未尝不可,请看《酒桌》

酒 桌
文/杨舟平
华夏九州,酒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喝酒可俗可雅,可论国事可谈风月,可攀交情可见性情,可怡情可乱性,可养生可伤身,可豪饮可小酌,无酒不成宴,无酒“龙的传人将是何等寂寞”?酒和桌构成了华人特有的生活状态和话语交流的阵地,也是宣泄各种社会压力的场所之一,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谓“万丈豪情三杯酒”“杯中乾坤大”等等便是,难怪中国位列全球十大饮酒国前茅。
古人把吃香喝辣看做是上等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其实就是说吃肉喝酒,这里的“酒”当然是说“白酒”,红酒是传统意义上的舶来品(也有说我国东汉时就开始有红酒——葡萄酒),如今吃肉喝酒对寻常百姓来说也算家常便饭,请人吃饭,酒是万万少不得。作家沈宏非说:“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在我国,北方人尤其是北方男人大多喜欢喝高度白酒,这主要可能和北方冬天冷有关,喝白酒御寒是不争的事实。但南方人就很不服气,有道是:“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南方小绵羊”如真在酒桌上较量酒量,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可见,男人喝酒和女人化妆只是形式各异,但内容相似,就图个生活滋味——痛快,不分南方人北方人的。
现代人喜欢外出,其实与原始人外出狩猎并无本质不同:碰运气,谈天气,讲义气,聚人气,为财气,气场各有不同,公关无处不在。这时,酒桌就派上了用场,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则无事不可为,非常有趣而微妙。

有的时候一桌客满,硬挤有问题,还得单开一桌,是为换个局;自己定喝酒规则,是为规矩创新;吆喝人来,是为策划推广;分而食之,是为共同事业;猜拳行令,是为加深感情;酒足饭饱,是为既得利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逢年底,各种年会是观察国人生存状态的绝佳场合。公司大小有别,气场形态各异,但有一处相似,总得有人喝醉方为尽兴,总有一句口头禅,言简意赅:“吃好,喝好!”
酒缓解“忧郁”了吗?忧郁症也叫抑郁症被联合国卫生组织列为当今第四大疾病,全球患者达一亿,平均每六十人当中就有一个,一、二线城市更为明显,“每个人都至少认识一个忧郁症朋友”,如此看来“酒”并未缓解抑郁。但“酒”似乎缓解了一定的社会压力或者说成为一种解压方式却是事实,某位知名媒体主编说:“我缓解压力的三种方式是:喝酒、k歌、飚车。”此话颇具代表性,职场新人面对职场“冷暴力”:无人指点、无人搭理、无人问津······要么,就是搭理的大叔偏偏是个边缘人员。“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生活曾被如此多的职场人士向往,但那已是上个世纪的故事,早已成昨日黄花了。那么,八小时之外的孤单怎么打发?还是喝酒吧?
国人似乎一切事情最后都被这“无尚妙品”——“酒”代替、统管,像是打牌时的“替张”。助兴时,喝酒;不爽时,喝酒;社交时,喝酒;孤独时,喝酒;对一个人好,喝酒;报复一个人,还是喝酒,就像当年很火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很著名的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美国去。”难怪日本作家吉田兼好说:“(中国人)但凡有事,一定要喝酒。”
翻开中国古代史: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用酒说事。但古人雅士饮酒是为了作诗、猜谜、写字,所以才诞生出《兰亭序》这般美帖。饮酒作为古代文人的雅趣,已属农耕社会的浪漫,早已不复存在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犬儒者看来李白是因为当不上官才发此牢骚,一旦天子给个一官半职,也就没有酒中仙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李白肯为五斗米折腰吗?是酒后疯话吗?且看李白:“若待功成佛袖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瞧,就这气势。
请酒是人情债,要么回请,要么办事,是谓酒桌哲学。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存在。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老百姓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但酒桌除外。酒桌文化深奥微妙,讲究繁多。酒桌适宜神交、社交、私交。国人喝酒四大俗“碰杯、干杯、交杯、碎杯。”看来也无伤大雅,“只要感情深,不论主义真。”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的中国,节庆的中国,礼仪的中国。上至国宴,下到平民百姓待客,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在一定程度上,“感情靠酒来表达”是国人传统的待客形式,以致于俗语称“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现如今,酒精文化碰到汽车时代汽油文化就伤痕累累,酒驾违法妇孺皆知,醉驾入刑老少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成共识,但仍难敌陪酒之风,把车扔到原地找代驾,酒还得照喝不误。逢年过节,朋友聚会,喝酒难免,虽大多数人倡导移风易俗,喝酒随意尽兴,明知酗酒有害身体,但一到酒桌,一切抛之九霄云外,误了公、私大事,醉卧不起,喝到打点滴送医院······都是常事。每喝高一次后悔一次,甚至当老婆面发毒誓:“下次绝不喝酒!”但下次遇到酒场不经叫又去了,不经劝又高了,如此而已。国人戒酒已难于上青天了!难怪老外说:“你可以不懂中国话,不懂中国文化,会喝就行。”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看来古代文人对饮酒也是情有独钟,也是一种情趣和习惯。我的一位诗人同学有句口头禅:“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多年来却习惯于闲暇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我认为人生就应该是诗词歌赋美酒茶。”可见国人“好酒”“好饮”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有句关于饮酒的顺口流:“少喝是享受,多喝须忍受,再喝准难受。”平心而论,养生学家也认为:独自小酌确实有益身体,活血驱寒,提神祛劳。聚会饮酒时彼此尽量而为,尽力而饮,尽兴为止;不硬劝,不喝高,增加生活情趣和友谊,何尝不可。就连北宋大改革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说:“世人无酒不成礼······国有朝气方生机。”大文豪苏轼还对饮酒的“度”做了精妙的解读:“饮酒不醉为最高”,但靠酒桌来事,摆“鸿门宴”——设局喝酒,乃至酗酒,甚或酒后滋事,伤肝伤胃伤和气,实在不划算,提倡不得!
作者简介:

杨舟平,男,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10次,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