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 冬
一一 竹
文/幽幽檀香
冬天冰写意,
凛然傲霜枝。
竹有风高节,
不解梅疏影。
冬天冰写意:竹迎冬雪傲霜枝,竹没有梅抗寒,但依旧坚定着。竹不怕寒冷,入骨寒流,只待春融化冰雪。


凛然傲霜枝:看怎么熬过这个严寒冬天,喻意志坚定的精神。
竹有风高节:骨节,在寒风的浸透寒风傲然挺立,显出竹的高洁。
竹,在寒冬有最高境界的风骨。用竹来喻坚韧的性格,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竹有节,节节为空,竹之风骨,经历风雪侵袭,磨砺出不同凡响的气节。


不解梅疏影:这生疏有残漏,朴古风之笔,能写出一种意境。墨染枝头,雪兑掉一层层,仿佛披上厚厚的绒装,竹也要与梅争春早。
活 鱼
活宝灵盆聚,
魂似梦中游。
人云鸟鱼飞,
跃池戏沽塘。
活宝灵盆聚:写意,使出浑身解术让鱼更有画意,更灵动。
魂似梦中游:灵魂出窍之超然杰作,像似神游。
人云鸟鱼飞:云是说之意。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不能与山 水画相并论,画活花鸟却也是难入门之境,能够出神入化的境界,绝地逢生为神来之笔。
跃池戏沽塘:仿佛如龙门鱼跃之跃感,如入骨之仙气。眼为界,锋显露;地势坤,厚德载物。鱼儿戏水,碧波倾荡。中国传统画写意,笔墨蕴酿油然而生,栩栩如生。





醉 染 枝
一一 乌 鸦
文/幽幽檀香
浓墨渲染枝,
乌啼且归西。
鸦雀无声静,
遥岑出寸碧。
浓墨渲染枝,乌啼且归西:这泼墨,蕴意着一丝丝一缕缕,是画家的风格情怀。乌鸦归栖,鸟儿也鸣叫。日照东城,依旧春暖花开。
鸦雀无声静,遥岑出寸碧:不知是乌鸦看我,还是我看乌鸦,只沉迷于画境中,寻归属感。




















神妙,在意境中脱颖而出。画出万间气象各显神通,万物生灵百态万千且富有灵性。
布局与理念,绘中秀色,美伦绝幻。
色彩单调,运笔讲究气韵,彰显功底。诱人不仅是画,更是画功,丰韵了神,明了眼界。
那空灵空幻如脱缰的野马,驰骋得如奔腾的浪花溅起朵朵澎湃的声音,墨宝有如腾云驾雾,穿越时空之古风。
那隐,那幻,那觉,那凝思…… 深藏不露,锋芒显露,骨感节枝。扑获视野,空灵而运作,立意新颖。
笔墨尘心,如染诗画。把鱼画得活灵活现,脱颖而出。
意写真,锋芒显露。挥洒豪放之气,尽在画意中。出奇制胜的绝妙,是独帜一格。
中国传统画,写意、运墨很讲究。特别是单调色彩,不显浮躁,简洁入画,立意新颖。笔墨挥发独有风味。花鸟传神,意写真。
酣畅恣肆之笔,写真。隐侧幻之,仙气入骨。 让写“意”萌发意“境”的思想与艺术的境界。
艺术境界,是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的协调,且完美结合为一体。
灵魂是精髓画,更是传统画风的传承。
一一 点评: 幽幽檀香
作者风采:

幽幽檀香,是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其诗歌被全国多家网刊 选用,是一位具有影响、发展潜力的女诗人。擅于古韵入诗,逢云生辉,妙手成春。其诗作品多通过对古代佳 人心曲,形象的描写,典故与佛事的叙述,赞美高洁典雅的精神世界,具有时空跳跃性强,佛意梵音,空灵朦胧的特点,形成了清丽飘逸的艺术特色,给当代诗坛吹来一阵清新脱俗的古韵之风。

张立辰,1939年生,江苏沛县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教授、中国画系主任。擅长大写意花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人物简介
张立辰,男,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9出生,江苏 沛县人,号渔人,斋号渔人草庐、紫苑。1965年毕 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学于 潘天寿、吴弗之、 陆维钊等名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李可染基金会学术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台湖画院导师,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等职。张立辰专攻大写意花鸟画,兼山水,擅 兰竹及指头书画。张立辰代表作《雪蕉》、《奇香不老》、《天娇超霞》、《粒粒芳酣》、《晓雨含烟》、《竹藏风雨》、《雪里含翠》、《家乡的风》、《西陆晨霜》等,张立辰不断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和出版,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港澳等地及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伊拉克、意大利、圣马力诺、 西班牙等国举办画展讲学等艺术交流活动。张立辰画室" 紫苑"接待过挪威皇后、亚洲美术馆馆长、 巴黎美术学院及澳洲威尔斯美术学院院长等国内外专家和艺术家。朋友学生遍及海内外。

人物年表:
1939年出生于江苏 沛县胡寨镇。
1977年应聘 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雨后》等作品入选北京美展和欧非巡展,由 北京画院收藏。
1979年为 人民大会堂作《天娇超霞》。 1980年指画《雪蕉》入选“北京展”、日本“东京展”,获北京美术作品甲级奖,由 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法国《阿波罗》225期发表作品和简介。
1982年指画《寿石图》入选法国卢佛宫春季沙龙展。
1983年发表论文《中国画的笔墨结构》。
1984年指画《西陆晨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北 京文艺创作荣誉奖。《张立辰画集》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获日本现代水墨画优秀奖。
1987年访问 巴基斯坦并举办画展。
1988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几十家报刊电视台作专题介绍,《夏荷》、指画《粒粒芳酣》等作品由 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10月参加巴格达国际造型艺术节。1989年赴日本讲学。
1990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传略收入《中国人物年鉴》及英国刘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有成就人士》第十五版。
1992年《秋荷》获《二十世纪中国》大展 中央美术学院奖。《任尔东西南北风》入选日本东京、大阪展出的“日中现代画家描写中国画展。”
1993年访问韩国、意大利、 圣玛力诺并举办画展及学术交流活动。5月获美国ABI国际名人传记学院颁发的“世界终身成就奖”。6月参加“批评家93提名展”。
1994年,访问日本并举办画展。
1994年12月作品《荷花》获庆祝建国45周年北京文艺创作二等奖。
1995年《张立辰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韩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张立辰画集》作品由亚洲美术馆收藏。9月在韩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张立辰画集》,作品由亚洲美术馆收藏;10月作品《荷香》、《云移月动》由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同年12月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全国专家考察团赴海南省考察。
1996年6月访问西班牙并举办画展;为 人民大会堂作《湘江竹影》。
1997年6月赴德、意、法、瑞士、荷兰等国考察;10月23日于画室紫苑接待挪威宋雅王后的来访。
1998年3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9月参加全国美协第5次代表大会,当选理事;12月《红荷》参加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并担任艺术顾问。

印鉴:
张立辰、张、立辰、立辰之印、渔人、紫苑居士。
出版作品:
出版有《张立辰画集》三册、《张立辰画选》、《张立辰小品集》、《张立辰精品画辑》等。发表论文《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不要动摇中国画的根本基础》、《回顾与前瞻-中国画的教学》、《博大精深 造诣独特-对 潘天寿先生艺术教学思想阐析》、《略谈中国画笔墨的意义》等。曾获北京美术作品奖甲级奖,北京文艺创作荣誉奖, 中央美术学院院奖及美国ABI《世界终身成就奖》。成就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世界有成就人仕》第十五版,90’《中国人物年鉴》,《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创业英才》,《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获奖:
在200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经学院工会及学院党委会审批推荐,市总工会批准,我院中国画学院张立辰教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张立辰先生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学科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艺术顾问。张立辰先生年届古稀,治艺逾半个世纪,从教三十余年。张立辰先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画教学与科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不仅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哲学精神和笔墨范式,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中国画教学体系,而且将之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以及中国写意画高级研修班的教学,效果显著。
张立辰先生还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和学术交流;重视教师的全面修养即文化自觉、民族自觉和政治自觉,鼓励青年教师、学生入党,鼓励年青人潜心治学、正直为人等等,为中国画学院各方面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张立辰先生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日常生活中,也时刻体现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道义,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孜孜于此,充分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宽厚胸怀与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积极建言献策。曾为呼吁建立国学院、恢复中国画在高教专业目录中的位置,及食品安全法、环保、耕地保护等问题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提案。尤其在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国家文化战略问题上,张立辰更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 张立辰先生长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及慈善事业,为地震、水灾、修长城等捐款、捐物、捐画,皆尽力而为。在"5.12"抗震救灾活动中,张立辰先生在第一时间向红十字会捐赠了20000元,并倡议中国画学院立即开展救灾捐助活动;此后他又多次参加笔会,无私捐献多幅力作,反映了张立辰先生和家人对灾区人民的拳拳关爱之心,更充分展示了一个大艺术家的慈心仁德。

学院工会号召全院教职工学习张立辰教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积极实践,为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美术院校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当前在大力提倡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之时,中国人应当首肯自己的优秀传统,所以有必要再次提出将“中国画”这个千年中国独有的文化知识产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况且应更好地维护、研究、传承、发展,在中国艺术院校中把它办成重点专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做出贡献,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充分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独有的民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