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国泰在《大众教育学》里提出一个新理念:和育,并反复强调:人要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
“和”字在4万5千多个汉字中,是一个最令人暖心的字眼:和平、和气、和顺、和蔼、和悦、和畅、和善、和乐、和睦、和美、和谐……多好啊!即使发生矛盾冲突,最后也和解了,和好了,也可以不计前嫌了,真是“不打不相识”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应该是“和育”的首倡者。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心就是怜悯心,能为他人着想的心,也就是仁心,而“仁则荣”,也是提倡和育的。中国老百姓很早就懂这一点,发出很多警世恒言:“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则顺,顺则昌”,“和气生财”。
孟国泰在他的《大众教育学》中说:
天和日月明,
地和万物生;
家和万事兴,
人和国太平。
由此可见:和乃天地间之大美!

有一段时间,有人提倡:“斗。”并且认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下好了,十亿人斗起来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学生斗先生,员工斗领导,儿女斗父母,起初文斗,后来武斗,整整斗了十年,才发现乱斗一气,对谁都不好,于是拨乱反正,天下太平。
我不想说“斗”的坏话。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斗怎么行呢?当“三座大山”压得人气都喘不过来的时候,不斗怎么行呢?《国歌》唱得好,当“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时,斗就是义,斗就是仁,斗就是真理。
问题是,大权已经掌握在人民手里,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完全可以坐下来商量,就应该让“斗”下课休息。
有的人偏偏要为非作歹,有的人偏偏要行贿受贿,有的人偏偏要出卖国家利益,那就用“法”来对付他们好了。依法办事不是斗,是执法如山,是令行禁止,那也是和,不是斗。
学校教育怎么能少了和育呢?平和、柔和、随和、中和、亲和、言和、协和、融和、调和、主和、共和,和应该像神奇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它长出大和的枝丫,开出大和的花朵。
有一段时间,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先生残害学生,学生围殴先生,闹得乌烟瘴气,就是和育缺失的结果。
孟国泰在他的《大众教育学》中提出:“和真生大智,和善生大德,和美生大美,和乐生大喜。”他主张一个人从小就要“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万物生命和谐”。在他眼里,“天地皆课堂,万物皆课程,万事皆教材,万人皆老师。”

有一年,我和孟国泰到温州去讲课,课余,我们到一条河边捡石头。我捡了两块石头,鸡蛋般大小。石质乳白,上面透出几朵抽象派的菊花,浓淡相间的红。
有趣的是,把石头捡起来,风一吹,花纹就淡了;把石头摆进水里,红菊娇艳,一下子鲜活起来。
我说:“谁想到呢?水与石头也有这种和和相生的关系。”
孟国泰说:“把它放回去吧!让石头上的菊花多开几天。”我没有听他的。我把石头带回了昆明。我用滇池的水泡着它,发现温州的石头不认生,一样红菊盛开。这不是和的力量,和的精髓,和的魂魄吗?
和,可大可小。大一点,可以说到天体,说到日月星辰,说到流星,说到海啸,说到火山爆发,说到泥石流,说到自燃的森林大火,那都是宇宙在求和,是和的运动,和的歌,和的诗,和的画。当然会伤害人类,但有什么办法呢?想想小小的流星投奔地球,那不是一种求和的行动吗?
合二为一,是流星的理想,它投奔地球,它不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吗?地震是大地的板块在求和,泥石流是山体在求和,花草树木与阳光、空气、雨水,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也是在求和。求和是宇宙的大法。
和,小一点可以说到我们自身。眼皮与眼球在求和,嘴唇和牙齿在求和,五个指头也在求和。夸人的时候,大拇指高高翘起,理直气壮当主角,其他四个指头就乖乖配合,心甘情愿当配角,这不是在求和吗?指路的时候,主角变成食指,食指毫不含糊伸出去,另外四个指头就曲下身子,通力配合,没有一丝一毫的不乐意,这不也是一种求和吗?一呼一吸,是求和;吃喝拉撒,是求和;睡觉躺下,醒来起床,也是在求和。喜怒哀乐忧思惧,都是在求和。
和则通,通则达,达则昌,和贯穿始终。说到底,和育是一种自育。凡是把和育摆在自我教育首位的人,气一定是顺的,心一定是平的,举止言谈一定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这种人,因为和,他就不会内耗自己,外耗他人。他可以意气风发,可以纵横驰骋,可以气吞山河,但绝对不会作践弱者,不会欺凌任何小东西。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人,他们见不得别人好,他们习惯于老子天下第一,就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他们会制造矛盾,会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无风起浪,总要让周边不安宁,不舒服,不和,他们才高兴。
和育,在孟国泰的教育思想里是一贯的,他无论走进哪所学校,哪个班级,就会让那里的老师“和起来”,让那里的学生“和起来”。
有时,有人制造麻烦,他明明深恶痛绝,一样微笑以对。他对我说:“让他们慢慢去悟。哪天悟通了,就和了。”我说:“要是他们老是悟不通呢?”他哈哈大笑:“总有一天,变成骨灰,他还不愿和,也得跟墓碑去和,跟墓地去和。”我苦笑一下,想想也是。和育啊!
孟国泰发出呼喊,我们能不能应声呢?一个活灵暴跳的人,为什么不可以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为自己的同胞,早一点开好属于自己的和育课呢?我每次去扫墓,都会站在墓园里,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碑石暗叹:“这样的和——碑石与碑文的和,墓主与墓园的和,扫墓人与往生者的和,虽和,和得无牵无挂,和得日月萧瑟,虽是好,但也好得晚了吧!”合上孟国泰的《大众教育学》,我坐在书房,沉默了好一阵子,心才平和。是为五评。
新闻链接:
辛勤: 著名的少儿文学作家、演讲家,晨光出版社《蜜蜂报》的原编审,创作图书近30本,有4本书被“中国少儿文库”收藏。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篇小说《火把歌》获上海儿童文学奖; 2005年获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信奖之突出贡献奖。辛勤老师在60岁(2000年)参加“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得了特等奖,是一个传奇!
作者:辛 勤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