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魔犹可憎,文化养生强
文/张文雄
“ 人生苦短”,对我们四零后的人来说有深刻的体验。七十多个春秋,弹指一挥间。风雨人生,坎坷曲折,酸甜苦辣,一一品尝。好不容易退休离岗,本该乐享清福,欢度晚年,却又被病魔缠上!命运的捉弄,让我好景不长!
2012年4月18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这天,我因患肺癌被推上了重庆新桥医院胸外科的手术台进行肺切除术。化疗、复查······进进出出十五趟。十一年的冠心病也趁机袭来。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强烈的求生欲望促使我要活下来,我开始找寻活下去的最好良方。

2012年7月起,我开始在广场上书写宋体美术字,用这样强度较大的活动配合医院的治疗。
这时,我的挚友推介我参加县诗词学会。但我不擅长写诗,更不会写格律诗。但我想,不会就学,可能这是一条文化养生的好路子,对自己战胜疾病肯定有帮助。于是,我于2014年11月参加了县诗词学会。
我参加诗词学会,就是来寻找健康,寻找快乐的。对我而言,一切皆浮云,健康才是根本。能通过自然养生和文化养生配合医药治疗,让我早日康复,是我的终极目标。

在这几年的岁月里,诗词学会为我们搭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学习的平台,一个是展示的平台。
在学习平台里,首先让我有了学习格律诗的机会。通过诗友们反复地讲解和热忱的传帮带,使我懂得了格律诗的三要素——讲押韵、调平仄和工对仗。久而久之,我懂得什么是平仄,平仄有几种格式,什么叫粘连?什么叫孤平?什么叫拗救……时间长了,我觉得格律诗是有规律可寻的,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
我们这个优秀群体里,有很多同志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不仅是我写作格律诗、词、曲的师傅和引路人,更是我如何做人的师傅和偶像。
王xx老师九十一岁高龄,老教育工作者,是县诗词学会创办人之一,格律诗写作的权威,有作品1300多首,在全国各大诗词刋物参赛获奖30多次,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但他经年累月都以一个普通会员的身份参加学习或活动,对别人格外尊重,低调得一声不响。我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了什么叫谦虚,什么叫修养。

学会给我们提供的第二个平台是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让每个学员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回忆美好的青春,让你有成就感,让你返老还童,青春常驻。你有作品,给你登报展览;你有精品,让你参赛获奖;你会朗诵,让你登台表演;你会书法绘画,给你开辟“诗词与书画”专栏;你喜欢观光旅游,组织你外岀观光采访·····
在这些平台里,我有成就感,感到很满足。我这位癌症和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情态也完全改变了:昔日“成天进出医院病床躺,打针吃药度时光。亲人受累全家愁,钱财耗尽人遭殃”。现在是:“战胜病魔体态康,精神抖擞豪气壮。吟诗撰赋习书卷,修身养性灿夕阳。”
吟诗撰赋、书法绘画等文化活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而且还能修心养性,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参与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它既是一种微体力劳动,又是一种大脑的思维活动,很适合我们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因为它是一种慢生活。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这些文化活动要保持心灵的恬静与淡定。静能养心,养心则更能养身。
几年来,我每天该服药就服药,其余大部分时间或吟诗撰赋,或观光采风,或广场地书,或健步环湖,或聊微信访亲友……时间是在思索和构思中流逝,在勤奋劳作中送走,在欢乐喜悦中度过。我没有时间和精力为疾病牵肠挂肚,精神上没有压力。相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还为我战胜病魔立下了汗马功劳。最近,我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没有“三高”,近十年的肺癌没有一点复发或转移的迹象,十多年的冠心病好多了。大脑思维正常,老年痴呆大大延缓。很多人夸我幸运,养生有方。其实我的养生方很简单:就是参加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我要深情地对大家说“文化养生就是好!”
【作者简介】
张文雄,四川大竹人,1942年2月生,退休中学语文教师。自幼酷爱写作和书法艺术。现为大竹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词赋社会员。数十首诗词和书法作品被报刋选登。多次参赛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