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蜀生

扫雷指挥部领导集体勘察雷场,左二为本文作者梁蜀生上校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
边境又开始草长莺飞,
昔日的焦土上涌动着边贸的激情,
雷场却紧锁住口岸的大门。

扫雷官兵在地雷密布的雷场进行探雷作业
一个来自陕西小兵,
跟随六百多无畏将士,
勇敢地踏进险象环生的死亡地带,
开始了与死神的较劲博弈。

扫雷战士小心探测埋在土里的地雷
穿好扫雷防护装具,
双眸里还是透出怯意,
颤抖的双手咋也握不住探雷器械,
第一次的体验是汗流夹背。

进入爆破后的雷场进行人工搜排前,扫雷官兵正穿戴防护装具
沉着冷静操作谨慎,
心中默念着扫雷要领,
当他亲手排出第一枚七二式地雷,
悬着的心才变得逐渐平静。
从那天起到一年后,
这个兵已成扫雷尖兵,
上千颗地雷在他的手上逐枚报废,
一等功奖章挂在胸前闪辉。

省委书记令狐安(左一)到雷场慰问扫雷官兵,与王华(右一)亲切交谈。
省委书记来到雷场,
他是被接见的第一人,
鼓励的话语响彻在整个老山主峰,
承诺凱旋之日祝捷在春城。

中国驻联合国裁军大使李长和在雷场看望扫雷战士
初秋时节保送住校,
入学通知往怀里一揣,
他健步踏进苦战数月的最后雷场,
要为第二天移交焚烧垃圾。

准备引爆销毁搜排出来的地雷和爆炸物

扫雷官兵正在铺设安锑扫雷爆破弹
就在撤离的一刹那,
烧爆的手榴弹片飞起,
像疾速的子彈击中这个兵的眉心,
一个扫雷的勇士轰然倒地。

通过大面积爆破引爆埋设在地表的地雷区
山河呜咽苍天垂泪,
母亲从千里秦川来队,
把儿子的骨灰盒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一回妈妈来接孩子回去。
省委书记闻讯泪奔,
亲笔写下深情的祭文,
他要把黄土高坡陕北之子的事迹,
永留在云岭高原的红士地。

扫雷官兵往雷场运送扫雷爆破弹
岁月已过去廿三年,
一个扫雷战士的英名,
依然永远驻留在我一个老兵心里,
他的名字就是三班长王华。

扫雷官兵手拉手徒步踏验已扫雷场,准备向人民移交和平的土地。
我还清晰地记得住,
在他走后第三天早晨,
迎着朝阳我们挽手踏遍已扫雷场,
把和平土地移交给了人民。
写于2021年10月6日
注:诗中提到的省委书记是时任该职的令狐安同志。

本文作者梁蜀生,时任云南边境扫雷指挥部副政委,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