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北师专纪事两则
杨义春
1956年8月下旬,告别教育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首届普通话语音研究班。9月上旬,拿着江苏省教育厅分配工作介绍信来到苏北师专(今扬州大学)报到,分配在中文科汉语教研室教现代汉语。我在苏北师专工作两年多时间。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我到校不久,整风运动就开始了。在这场运动中,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过一次冲击和洗礼。岁月如梭,60多年过去了,好多事都淡忘了,但有两件事,忘怀不了。经常浮现脑海。
一是恩师难忘。记得到师专报到的那天下午,校部派人送我到中文科汉语教研室交给教研室主任王善业教授。我早有所闻,王教授是苏北师专的筹办者之一,很有文才, 他是研究语言文字的,文学功底也很深厚。我对王主任讲,大学课程没教过,初来乍到,今后还请主任多多指教。王教授笑笑,拍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只要肯学肯干什么都不怕,遇到困难我们帮你”。
王教授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倾力培养。在第一个学期,他每周都要到教室听我一两节课,帮我修改教案,帮我改进教学。1958年,我调来淮阴以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都要写信向他求教,王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回信,帮我解难。从1958年到1979年,20年间,帮我解难的书信就有20封。
王教授对我不光在教学业务上倾力培养 ,在政治思想上也是关怀备1至,爱护有加。整风运动开始以后,校党委号召广大师生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许多年轻人年轻气盛,口无栅栏,乱说乱道。我当时是中文科团支部委员,领导要求党团员带头鸣放。我到校时间不长,对学校情况还不很熟悉,哪有什么意见可提,怎么办?正好当时有件个人的事情,给校人事部门打了报告 要求把爱人从淮安调来扬州,组织上未能及时解决。在鸣放会上,我就就这件事提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学校人事部门对青年教师个人生活关心不够 。
当天晚上,王教授特地把我喊到他的家里跟我谈心。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这些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封建的东西、资产阶级的东西在我们身上不无痕迹,要在运动中不断学习,改造思想。你们不同,长在新社会,是在甜水里泡大的,生在福中要知福啊,我认为,你今天在那种场合拿个人私事说事,是不是欠思考?”王教授的一席话引起我的警觉,对我教育极深。
二是推普著书。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推广普通话工作在全国推开。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指示,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各地区、地级市都要编写一本学习普通话手册,淮阴地区学话手册的编写任务交给了苏北师专,自然也就落实到我的头上。
我利用两个寒暑假,带领学生到各县市进行方言调查。1958年9月下旬,省厅吴天石厅长亲自在昆山召开全省语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编写学话手册工作。学话手册编写工作在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指导下开展工作,总共编写21本。《淮阴人学习普通话手2册》由我负责编写,王善益教授审定。1960年4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个人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处女作。
当年,因为批判资产阶级发权,出版物不允许署个人名字,只能署“扬州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编”。1990年,机关搞职称评定,报高级职称必须要有个人著作。为此,我特地前往扬州师院写了证明材料。
手册、 方言调查介绍信和稿费单




作者简介:
杨义春,笔名耕夫, 1932年生,江苏涟水人,大学文化,副研究员,中共党员。历任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清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办公室主任,政协秘书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诗词协会顾问,中国国学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博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著作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轶事选编》《历史上的今天》《淮阴人学习普通话手册》《淮安方言与普通话》《百首诗词祭伟人》《耕夫诗文选》《启功、杨义春双人集》《灰墩杨氏族谱》(续修)《稼穑斋诗文选》等。2014年10月,国家发改委研究院授予“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称号,并受邀赴京出席表彰大会暨国庆65周年庆典。先后获评“淮安市道德模范”“淮安好人” “新时代淮安好人” “江苏好人” “中国好人”。杨义春、周发玉夫妇2016年获评“淮安市十佳缘分夫妻”“淮安市最具亲和力夫妻”。杨义春家庭先后获评“市级创卫标兵户”“淮安市书香家庭”“江苏省五好家庭。”2011年5月5日,《淮安日报》发表记者叶列采写的专文《淮安文化名人——杨义春》,2016年2月21日,《淮海晚报》发表李辉采写的专文《情倾文史 诗铸夕阳》,比较全面地介绍其在地方文史、诗词创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