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升级”
胥全迎
说起升级,对我来说记得最清楚、最亲切、最鼓励的“升级” 两个字 ”,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小学时,每年暑假前发下的成绩报告单上,右下角“升留级”格子中的“升级” 两字。升级,就意味着没有白读了一年书,就意味着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个暑假。

可是,这样的刺激也好,考验也罢,1966年开始的大革命,将这一切一扫而光。我们跟着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个黑帮是一家”。1967年好像就没有考试,我们小学就光荣的毕业了。接下来就是统一安排上中学(阿弥陀佛,运气不错,先后上了淮阴师范初中部和淮阴中学),学工学农学军,之后统一分配工作,统一“升级”了。
说起工作之后升级,一般说的是工资的升级。七十年代初期,学员就是转正定级,定了级,就没有级升了。因为全国的工资10年没有升级过,你是几级依然是几级。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才有了40%的调整工资升级面。之后,不是普调就是百分比的升级。那时候,一般一级工资也就是5元钱左右。普调,皆大欢喜。只要是百分比的调,哪个单位不是“热热闹闹”,“不可开交”,有的甚至“头破血流”…为了减少矛盾,还发明出调半级工资的“专利”。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国人,就是有意思。
再谈职称升级。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晋升”,如晋升职务、职级、军衔、警衔的。这里就用老百姓的语言;升级。
说起“职称”的评定和升级,真的不容易。别的不说,就那个职称外语考试,把人都“烤焦”了,容易吗?现在听说职称外语考试取消了,姗姗来迟也。
搞职称,机关事业企业那时候都搞。后来机关不搞了,搞了工资也不兑现。事业单位善始善终地一直在搞,在职工资兑现,退休也兑现。如果职称工资高就拿职称工资,管用。企业在职时管用(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有的单位管用,有的单位不管用)。企业退休就不管用了。企业高级职称前段日子管了四年,从前年起又不管用了。
我真的不明白:这个“企业”,到底得罪了谁?
说说职务升级吧。职务升级,简称就是升官。职务升级名堂可大了,学问可多了。这里也就是简单的聊一聊吧。
官是有级别的。有的人升级升得快,升得高。所以,有的人会攀比。但没办法比。比如都是同一年参加工作,基本条件也差不多(学历年龄等),如果你在乡级(科级)机关工作,你干得好受提拔,你得先从副股级开始。你若是在县处级单位干起,一提就是副科。你若是在省直单位开始提拔,一提就是副处。
还有不用努力攀登,运气好、水涨船高的“升级”。这种事叫作“机遇可遇不可求”。比如单位升格,职级自然水涨船高。如重庆市由地级市升格为直辖市,直升二级。南京市由地级市升格为副省级市,升一级。泰州市、宿迁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升二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后,行政级别也由处级升格为副厅级,当然少不了调整。虽然有的没有升,但是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升级”了。
学校和国企也有这个情况。学校升学院,级别升副厅级;升大学,级别升正厅级。所以,学校一窝蜂地升学院、升大学,名头越大越好!升不了大学感觉很不好,低人一等吶。我一般不说美国这好那好,不过这一点真好!麻省理工学院没“升级”为大学,含金量低了吗?不过也难怪中国的校长,学校就是有级别的,是同自己的福利待遇是紧紧地捆绑的。因此,极少数的校长们不是日日想着提高教育质量,而是天天想着什么时候能“升级”?
国企是企业,按道理应该同行政级别脱钩。但是,现阶段还不行,国企级别明确得很清晰。如属国资委管理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就是部级。他们下属的二级企业就是厅级,三级企业就是处级。
我说一说国企升级。如淮安几个国企大厂,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从股级到处级的“升级”过程。如某厂,1983年之前,是清江市市属工厂,上面有主管工业局,这局是科级无疑,那该厂就是股级。撤地设市后,该厂属淮阴市主管工业公司(局)管理,该局处级无疑,注意!该厂立即升级为科级了。后淮阴市重视抓工业,明确了几家大厂为“准县级 ”以调动积极性。后来加入了央企集团,自然升为正处级。另外有一个工厂,根据市政府关于企业综合改革文件的规定,连续3年完成目标任务,市政府特批由“准县级 ”升级为正处级。
就是这样,企业的领导干部,也就随之“升级”。
由此看来:有的干部的升级,是凭本事一步一步干上来的,有的干部是“水涨船高”收获的。基层的乡镇干部和企业干部,因金字塔型结构,升到处级的有几人?那省级机关的干部起步阶梯就是“处级”。官场升级话题很多很多,一带而过,不提他了。
最后说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能“升级”的话题,让我们都乐呵乐呵。你组织上不提拔我,不为我“升级”,我自己“升级”,在家里升!如何升?有了孩子,升级为父母;有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自然升级为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更幸福的是升格为老太爷、老太君……。这个“升级”,不要去“跑”,不要去“送”,不要公示,不要征求什么什么人的意见,不看谁的脸色,自动升级,腰杆挺得直杠杠的。不过到了老太爷、老太君的级别,腰板可能推板点,可能直不起来了,哈哈。
(原创发表于 2017.4.10《淮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出生,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作品曾先后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国散文学会全国征文一等奖。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