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郄世民,男,1962年10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文联会员;现在鹿泉区公安局工作;热爱写作,先后在《人民公安报》、《农民日报》、《知音》、《河北法制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等国家、省、市媒体上发表过多篇作品。
代表作有《虎为媒》民间故事、《山丹丹花开》散文、《在那槐花盛开的季节》散文、《樱桃红了》散文、《粽叶飘香》散文、《我的伯父是党员》散文、《不惧炎热的国槐》散文、《 沁园春·传承“五四”精神》诗词等。

连 阴 雨(散文)
郄世民
今年国庆假期没三天,绵绵秋雨开始光临,还下得没完没了。想出去旅游的人们不得不猫在家里,我亦如此无聊地望着窗外缠缠绵绵、丝丝缕缕、无停止的秋雨,雨丝嘀嘀答答地敲打在摇曳的树枝上,也打在透明的玻璃窗上,心情就像这纷乱的雨丝,不由得想起六十年代——我的童年。
那年也是这个季节、这样的雨,造成村里很多户房屋漏雨、院墙倒塌。
记得那时,我家准备秋后盖新房建新院,家里人准备了很多物料,不过盖房的物料不像现在复杂,那会儿只是木材、石料和土坯很简单。木材制作房架子(梁、檩和椽子),石料打根基,土坯垒墙。木材、石料备足后,大伯和父亲就地取材,在新的宅基地上,不辞劳苦,利用晚上,点着煤油灯(带玻璃罩,又叫保险灯)辛辛苦苦打了十几垛土坯,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生产队种完小麦开始动工建新房。不料那场秋雨下的没完没了,彻底打乱了盖新房的计划。那个年代没有塑料布,父辈们所有打的土坯虽及时用芦苇席、高粱秸秆苫盖,那能经得起几天几夜雨水的浸透,十几垛土坯又变成了土堆。

“屋漏偏遇连阴雨”,老家的土坯院墙也没经得住连阴雨的考验,扑通扑通地倒塌了。那时我还小,没有看到父辈们为辛勤的付出落泪,我想他们的泪水肯定咽到肚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还要继续建造房屋,泪水不会让土坯复原。
当时农村的房屋雨天漏雨是寻常之事,遇到这样的雨天,农村有三分之一的户,屋外大下,屋内小下,屋里的地上、炕上摆满了锅碗瓢盆,只要能接雨漏的物品都用上了,接着房顶漏下来的雨水。不懂事的童年,听着漏雨水滴在不同物品里面发出叮叮、当当、咚咚不同声音,就像听滴水交响曲一样,却不解大人的心烦。
连阴的雨水却特调皮专找老旧的房屋、破败的墙推搡倒塌。就在那年我的本族兄长一家人正在屋里吃饭,因几天的雨水浸透,不知几辈子的老旧土坯房屋的后墙突然向外倒塌,万幸没有伤着人,把人涌到炕上,老鼠窟窿的老鼠象受了惊吓到处乱窜。
长大后才知道,那时遇到这样的鬼天气,村里的人们都为这下不绝的雨丝捏着一把汗,生怕自家的房屋被雨水淋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现在村里的住房,都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楼房,就算是急风暴雨都不怕,更不怕这样的连阴雨。

我坐在床上望着屋外菲菲秋雨,虽感到一丝清冷,但也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窗外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秋雨,心里又觉着它可爱的让人喜欢,远看大街上时不时地有三五成群的人们撑着花色不同而又美丽的雨伞,好像装点着农村街巷,给青灰色的乡间路上点缀着一个多彩的风景。它的凉意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地美丽。你看秋雨把黄色给了白毛杨的叶子,把红色给了柿子树上的柿子,把金黄色给了房顶上的玉米,又把五彩缤纷给了菊花仙子。
这样的雨天给秋天增添了浓重的色彩,也给一年难得休息、辛勤劳动庄稼汉放了假,安安稳稳地躺在或炕上、或床上盖着被子,打着鼾声美美地睡上一个囫囵觉,是啊,这样安静的时光对庄稼汉来说不睡觉真是浪费。他们待到将近中午,再找几个哥们喝上二两小酒,着实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雨一直下着,仿佛没有个尽头。一场秋雨一场凉,随风飘落的枯叶,在天空不舍地盘旋,多像不肯离开母亲的孩子。那冷凉的雨滴在不停地敲击着窗玻璃,也碰撞着我的心灵,眼前那一地的相思,醉了窗前绯徊的身影,我的思绪融入在秋雨中,是愁是喜是欢乐自己也搞不清。这场秋雨的确耽误的农活太多太多了,往后的十天半月,恐怕农户会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地为耕种小麦奔忙,因为谁都不想让这场雨把来年的麦收耽搁。
秋还在,清风细雨肯定对小麦出苗百利无一害,农民早已下定决心,斗龙王,战三秋,满怀信心地迎接来年的小麦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