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话与讽谏
文/牟福明
在当今文坛上,歌功颂德的作品泛滥成灾,而直言不讳讽谏的作品如凤毛麟角。
何谓讽谏?乃有委婉规劝之意,或者发发牢骚而已。
近日,拜读本地的马宗生老师作品颇有感触,他的诗只是讽谏诗而已。如写的一首诗:四月五日登滦平金山岭长城
守边将士殁难寻,只见空城不见人。
红杏拈香迎远客,一轮旭日挂天门。
另一首:秋闻蟋蟀夜鸣
身处王国最底层,穴居浅土草为生。
秋虫未解人间苦,总把谀歌唱始终。
讽喻诗古亦有之,以上马诗或有讽谏之意,也无太大的问题,何须大惊小怪,无需上纲上线。只要作者所揭之弊真实无虚,即当为世人共警之!醒之!
讽喻诗,看似激烈,实藏大爱,一片赤诚,远比那些无病呻吟,抑或自娱之词强百倍!
我不揣冒昧,总结出诗大略有三品。下品,无病呻吟者;中品,自娱自乐者;上品,关注社会者。
诗人应有三不媚。第一,不媚权!笫二,不媚钱!第三,不媚俗!
杜甫先生不也写过揭露社会矛盾的《三吏》、《三别》吗?白居易先生不也写过底层百姓不幸遭遇的《卖炭翁》吗?难道,忠心耿耿的他们也是反动 的吗?可见,不能仅仅老歌功颂德,还需要讽谏。倘若一味顺人情、说好话,嘴巴甜蜜蜜的,那就天下太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则当今皆是著名诗人,则当下皆是妙文佳作,岂不谬哉!岂不荒唐乎!
讽谏而不是反动,二者是有区别的。《红楼梦》里的焦大喝醉了,在贾府门前,痛骂一顿,不想造贾府的反,只因为揭露其短,本想为其好,却被灌了一嘴马粪。那个小孩说实话,皇帝竟然没有穿衣服,吓得大人赶紧捂嘴。《水浒传》中的宋江酒后题诗发牢骚,被说成反诗,硬被关进监狱,被逼无奈,果真造反了。看来实话实说,是要遭天怒的,是要遭人怨的。说好话,会说话,则可以被夸赞一通,或许灌美酒诸如五粮液,甜滋滋的。
其实,讽谏者只是没有掌握人情世故,只是不应该于公开场合讨论,只是不应该逢人就评论,只是不应该随意在大街上议论,只是不应该把话摆到桌面上来,只是说了他人不愿意听或者不想说的话,只是只是……
唉,怎么办呢?无奈只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吧。
我倒是佩服他们的勇气与胆量,这样的人方有一番傲骨与直爽。坦率地说:我是做不到的,我想做,也是不能做到的,我只能沉默,也许会在沉默之中爆发,也许会沉默再沉默……
作者简介
牟福明,河北省承德县人,爱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