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遇到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往往会书写出不同一般的文字。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青年作家陈涛而言,在甘肃农村挂职两年的特殊经历,恰似开启了这样一个触点。
挂职经历让陈涛开始反刍故乡农村生活的多重滋味。两年的时光像筛子一样,过滤了久居大城市而积攒的彷徨、焦躁,留下的是坚定、沉着的心境。阅读陈涛的散文集《在群山之间》(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时,我会被他笔下的细节和抵达的意境所深深吸引。从形而下的叙述上升到形而上的思辨,陈涛完成了一次文字的长途跋涉。
从农村走向城市读大学的欣喜,让陈涛体会到农村亲人牵挂背后的力量。他在文章中写到病床上的奶奶,写到爷爷平和亲切的言行,写到大学时代对故乡的怀想,正是最初的这种城乡对比,让他感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和世间的诸多差异性。这种同理心,放到他挂职归来后对村民的深切思念上,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从繁华的北京来到挂职的乡村,小村的冷清、寂寥,出乎陈涛的意料,也让这位挂职干部有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核桃树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围绕核桃树,陈涛想起很多往事和故乡的亲人;在核桃树下观察小镇的变化、纯真的小女孩送给他核桃并希望他一气吃掉的真诚与可爱、镇上工作人员打核桃的单调,都会激起陈涛内心深处的思想涟漪。这使得核桃树有了一种象征意味,传递给读者一种单纯却也复杂的人生况味。
简陋的办公、食宿条件,没有打垮这位年轻挂职干部的信心。相反,陈涛在挂职期间,针对村里的诸多现实问题,慢慢理出头绪,拿出了最切实际的解决方案。为学校购置图书,为村里修路,通过耐心交流,改变村民的观念……陈涛的不懈努力,让乡村逐渐有了改变。
山区清新的风景和村民质朴的胸怀,不断让陈涛内心深处荡起温情。《在群山之间》里,读者可以和作家一同感受山村湛蓝的天空,无垠的草原,奔跑的羊群、骆驼和扑棱棱四飞的野山鸡……陈涛没有把两年的挂职岁月以年计数,而是把其当作生命中的24个月,一点一点地去真切细腻地感受、经历、品尝、咀嚼。在《甘南漫行》一文里,陈涛用穿插、留白等叙事技巧,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壮美和游牧文化的有趣。
两年的挂职生活,让陈涛在艰难中受到磨砺,他更加明晓乡村生活的艰难、农民的善良和质朴、乡村干部的坚守担当……陈涛思想上的变化不是语言上的简单描述所能概括的。触动心灵的感受,让他的语言有了更强的穿透力。他由旁观到融入,从表象描写到深入事物本体,耐心感受着农村生活的万般情愫,并渐渐升华着自我的人生格局。
《在群山之间》中不乏真实生动且感人至深的细节,在平凡中蕴含着真挚情怀,于文学描述中蕴含着哲理性思考。该书不仅仅收录了20篇优美的散文,更蕴含着一位作家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真切体验、耐心观察、深刻思考。
(来源:解放军报 | 戴荣里 )

《在群山之间》
作者:陈涛 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8月
ISBN:9787205102012
内容简介
《在群山之间》记录了作者陈涛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任职“书记”期间的生活碎片,不仅讲述了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真切体验,也描绘了藏地独有的秀美森林和壮丽雪山。远离家乡的基层干部、身处困境的小镇青年、篝火旁的青稞酒和小屋边的核桃树,尽在群山之间。
作者简介
陈涛,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论工作和散文写作。2015年7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任职“书记”。作品《山中岁月》《甘南乡村笔记》入选2016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目 录
回望
生命中的二十四个月 002
重回冶力关 014
在群山之间 022
当时
初见 038
大地上的孩子 046
修道 065
山上来客 077
四十盏路灯 089
芒拉乡死亡事件 110
世风
另一种生活 134
甘南漫行 140
“浪山” 150
小镇一日 164
可不可念 170
青年
困境的气息 184
小镇青年、酒及酒事 194
养蜂人龙聃 206
牛人何暖阳 216
几个朋友 226
后记 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