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当过老师,深知站在讲台上的滋味。站在讲台上,最怕什么呢?一怕讲台死,二怕讲台乱。讲台死,十有八九是老师自己整死的。
当老师的,谁愿意整死自己的讲台呢?问题是,师者一旦目中无人,就会干这种蠢事。当然,
目中无人只是说中了一半。师者目中无人,常常不是无自己,而是无学生。他站在那里卖弄学问,妙语连珠,眉飞色舞,有时甚至把自己整得热泪盈眶,学生却调动不起来,一个个冷眼向洋,纹丝不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讲台乱,也是老师整出来的名堂。他一知半解,一头雾水,还“乱点鸳鸯谱”,学生受不了,能不乱吗? 教学相长,谈何容易!
师生互动,你动,他不动!这就像牵牛一样,如果不牵住牛鼻子,牵哪儿都不好使!

有一天,孟国泰约我到一所学校,走进一个三年级班。这个三年级班,原来是个乱班、差班、哪个老师都头疼的班。
经过孟国泰的一番调治,这个班活起来了,好起来了。他事前告诉我,今天这个班要学生引领学生,分析我的童话作品《一块奶酪》。自从《一块奶酪》被教育部审定进入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我被不少学校邀请去讲自己的作品。
那一天,那个班级完全打破常规,从开始上课到课程结束,全程由学生主持。速读课文,分小组剖析课文,之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评课文,中间出现一些不同看法,还唇枪舌战了一番。
我是课文的作者,我听着,思索着,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不是课堂,这是作品研讨会!
这些侃侃而谈的发言人不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而是文学爱好者,文学鉴赏者,文学评论者。
孟国泰走出教室的时候告诉我,今天发言的五位同学,有三位原来是不受待见的“差生”,有一个是早先连家长都默认的“弱智生”。我不能不惊叹“三标课堂”的神奇和威力了!
是的,我看到了,当学生有了“八个变”(由接受者变成输出者,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由被管者变成管理者,由被励者变成激励者,由重复者变成创造者,由继承者变成创新者,由适应者变成引领者)之后,志气就高涨了,灵气就生发了,老师就牵住了课堂的“牛鼻子”了!
汉字就是这么神,当人与它生分,与它隔膜,与它气不顺,血不通,脉不接,魂不融的时候,它真是难读、难写、难记、难迁移重组、难驾驭、难与自己融为一体。
但是,一旦学习它的人醒了,来神了,它就会与你水乳交融,融会贯通,一学就会,再学就通,三学就像识得了汉字的密码,人文合一,字的音形义与人的精气神春风化雨,大有龙吐了云,云又让龙上天入地,随心所欲一样灵妙。
那一天,我回到家,重新读了自己的作品。我承认,我是作者,我在构思这篇童话的时候,是用了心,尽了力的。但我没想到,孩子们读它,竟读出出乎我意料的东西。
我是作者,他们是读者,读者竟然启发了作者,引导了作者,让作者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作品,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比如那位原来被家长认定的“弱智生”,他竟然给我指出:在《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一共下过六次命令。前面四次命令都是在命令他人,只有最后两次,才是命令自己。当他命令他人时,他是在一点一点地变坏,直到最后两次命令,他才算找回了自己,保住了本色,维护了规矩,伸张了正义。六次命令?我的天,我在写作它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么精心地设计过。
我记得这个作品是一气呵成的,想好就动笔,像小溪流奔向大海,只管前行,完全顾不得停下脚步多想的。经他这么一提醒,我重读自己的作品时,深深感到这位小朋友,站得比我还高,见得比我还明,想得比我还透。
我合上自己的书本,有一种慢慢漾开来的幸福感。这幸福感是师生互动的幸福感,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幸福感,是一个八十老人和一个九岁孩子互动的幸福感。
孟国泰自创的“三标课堂”,用课堂践行他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中国不缺这样的教育家,他们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满肚子都是,有的还会七拼八凑,弄出一些自己的东西。他们四处游说,八方议论,哇啦哇啦,口沫飞遍五湖四海。因为有名分,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他们只能指挥,不能作战,尤其不能在落后地区,面对那些后进学子,说几句入心的话,给几分前进的力。
他们能登大雅之堂,却进不了这样的小课堂;他们可以天花乱坠谈教育,却不能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实作,不能在一个班级高效实作;他们可以居高临下,大而化之,却不能脚踏实地,分而治之。
这一点,孟国泰恰恰行。
我亲眼见过,小课堂,他如鱼得水;大课堂,他放虎归山;到了几千人的广场,他更是“嘘气成云”“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与师生一起享受他的灵气与锐气。
什么叫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可以走到哪里,讲到哪里,入情入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孟子给梁惠王一对一授课,一问一答,针针见血,鞭辟入里;韩愈发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论,率先革新文风,引领了“唐宋八大家”;后来的学社、讲坛、书屋的领军人物也是一批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说实话,能讲实学的人物;到了叶圣陶、陶行知他们,更是知行统一的典范。
孟国泰算什么呢?他的路正长。
我了解他,他不是那种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的人,他是行进在风雨中,心里就高高挂起彩虹的勇者和智者。赶紧抓住课堂的“牛鼻子”,让课堂活起来吧!课堂活起来,知识才能活起来,心性才能活起来,学与用才能活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辛 勤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