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理想的实现会经历怎样的考验
小雅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这是《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中的诗句。也是2000多年以前的一首周代征夫抨击时政的抱怨诗,可以说是一首反战诗。古往今来远离家乡的将士或奔赴沙场的征夫“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是为了谁?每一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天下大乱的始作俑者是谁?
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足以说明一切。
试问在历史上,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集团、哪一个阶级会把为广大的贫苦大众谋长远幸福作为最终的明确的目标?只有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做到了这点,让民众心甘情愿要跟着这支队伍走下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尽管当时还风雨飘摇、势单力薄。但“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这支队伍越走越远,也越来越强大,也让人民大众认准了人民的子弟兵为人民这个铁的定律。
中国工农红军历时2年的征程,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心中的圣地——延安。 1936年,红军长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略转移性的胜利,这也是载入史册的艰巨而卓绝的人类壮举。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故事尤其值得我们重新回顾。
在此我想到了《孔子困于陈蔡》的历史故事。
孔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儒学思想和治国方略服务于天下苍生的理想而奔走。他周游列国,曾像“丧家之犬”流徙于城门路边。但他依然不改初衷,率领弟子们四处游学传道。大部分时候他并不被各国诸侯所接纳,有时甚至因为他的才德和名声遭到诸侯国官员嫉恨和陷害。“孔子困于陈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史书记载:陈蔡被困,断粮七日。从者皆病。在困厄之中,孔子不畏艰难,仍保持乐观态度,继续讲诵,弦歌不废。 由于长期困顿窘迫,食不果腹,弟子们士气极度低落,意志消沉,抱怨声起,孔子就用《诗经》的原句来开导他们。
孔子分别对几个著名的弟子如子路、子贡和颜回等就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提问:我们不是野牛又不是老虎,可我们为什么徘徊在旷野上呢?为什么我们会落得如此的田地?难道是因为我们弘扬的学说不对吗?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吗?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境面前,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遇到困境的时候,就自暴自弃不加节制。)
孔子对子贡说:好的农夫即便善于耕种,也不一定有好的收成。好的工匠即使有精巧的手艺,却不一定被世人接受。精研自己的学说,坚守自己的理想,不纡尊降贵来降格自己的志向才是明智之举。
其中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尤为精彩和发人深思。
弟子颜回面见孔子,孔子又对颜回发问:我们不是野牛又不是老虎,可我们为什么被人劫持在这郊野中?是因为我们弘扬的学说不对吗?
颜回说,夫子的学说博大理想到了极点,因此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容纳。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应该推行我们的学说。道之不修是我们自己的羞耻。不为当权者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容就不容吧,不容也能显示出君子的本色。
孔子就是这样引导弟子们对君子固穷的再度思考,和对于人生志向的慎重选择。
人们立志所向时,该何去何从?这两千年前的事情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悟吧。
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广大劳动者谋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当时腐败的国民政府的做派是相悖的。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经历,与孔子被困于荒野而矢志不渝追求理想尤为相似的。
“万世师表”的孔子的仁爱思想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已经扎根在华夏民族的血脉里了,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经历了百年洗礼,毫不消减和褪色,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引入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成就了中国人更为博大的胸怀。
自古以来,成就君子或伟业的道路从来没有坦途。在历史长河里扬帆远航的、在荒郊旷野上不迷失方向的,到底是什么人呢?是君子,抑或是先贤,更可能是伟人。
也许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那样,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或经历三重境界,即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茫然无措,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信念的坚守,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理想的实现。
作者简介:陈云霞,籍贯黄陂。笔名潇湘溪缘、小雅
年近半百才与文字结缘,因此对这迟到的缘分倍感珍惜。
阅读和写作就是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
“百年视水与三岁观河,谁的视野深阔?”(——作家简媜语)
我愿意永葆三岁观河的惊奇和欣喜去与世界对接。
曾在《印象黄陂》和《圆滚滚和胖墩墩》等公众号平台上发表文章和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