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捅马蜂窝,从字面上讲是用棍子或其它东西把马蜂窝搞下来。引伸来讲,是自已给自已找麻烦。
马蜂是一种报复攻击性很强的动物,且毒性很强,有的还会致人丧命。因此,捅马蜂窝是会付出代价的。
这不,小时候我就亲身领教过马蜂的厉害。少儿时我很淘气,爱捅马蜂窝。用蜂蛹喂小鸡,小鸡长得可快了。家长怕我被马蜂蜇住,劝阻我不要捅马蜂窝,害马蜂儿子,可捉蚂蚱喂小鸡,我偏不听。
一天晌午,大人们歇晌了,我偷着去捅马蜂窝。近处的马蜂窝都被我捅掉了。只能到较远的邻家,在房檐下找马蜂窝。终于找到了一个,还挺大,上面爬了黑压压一层马蜂。我伸出竹杆就捅,马蜂顺着竹杆就扑了下来,在我的额头上蜇了两下。我觉得火辣辣的痛,扔下竹竿,抱着头,哭着跑回家,让家长赶紧拿蒜瓣来擦伤处止痛消炎。
母亲心痛地给我擦了伤口,还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不叫你捅马蜂窝,你偏不听,让马蜂蜇了,活该!看你以后长不长记性……
马蜂的毒性很大,尽管我用了蒜瓣、万金油(清凉油)擦抹,还是起了两个大包,痛了一星期。从此,我再也不敢捅马蜂窝了。
一九六一年,我到下峪上学。有一次,和学校工友一起去山上放羊。我发现树上有一个比箩筐还大的长圆形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觉得很好奇,就顺手抓起一块石头要打。工友立马制止了我。他说:不能打,要打会找来麻烦的。我问:为什么?他给我讲:这东西是个大马蜂窝,因它长得像葫芦,当地人也称它叫葫芦包。里边的马蜂(也叫胡蜂)很大,很多,攻击性很强。你要打,它会成群地撵着你蜇,会蜇死人的。听了工友的话,我对马蜂有了恐惧感。每次在树下经过总是敬而远之,躲着走。

在部队,我遇到了一位捅马蜂窝的高手。同班战友,山东胶东烟台兵小姜,在后勤当水电修理工,他有机会整天在各营区转游。因此他经常变戏法一样,不时会拿出几个马蜂窝在众人面前炫耀,展示他的勇敢。
可他捅马蜂窝不是为了好奇,而是为了吃蜂蛹。他敢吃生蜂蛹,揭开蜂蛹窝盖,把蜂蛹吸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满嘴黄沬,还不断说:真香!真甜!看着他的吃相,我就有点恶心!
有一次,我俩到菜地里摘豆角。他发现有一只黄马蜂在豆角架上飞来飞去。他说这种马蜂叫豆蜂,是专吃豆虫的,它的窝很大,蜂蛹很多,如能搞到手,可吃一顿美餐。
他很有办法,回营房到伙房切了一块拇指大小的肉块,系上红纸条,又放在豆角架上。
我不知道他搞啥名堂,就边摘豆角边陪他观察动静。豆蜂又飞来了,在豆角架上空转了几圈,就向肉块扑去,叼起肉块就向空中飞去,贪吃的小马蜂上当了。
马蜂太小,只有蜜蜂那么大,可肉块却是它身体重量的数倍。它叼着很吃力,但却不肯放下,顽强地叼着肉块往营房方向飞去。
有红纸条做指引,我俩远远地跟在后边看。豆蜂飞不动了,就落下来歇会儿再飞,我俩也耐心等待。豆蜂歇了四五歇,才飞到营房,钻进了伙房的通风窗。
小姜打开炊事员房间的天窗,用手电灯照着寻找,发现房顶屋梁上有个很大的马蜂窝,蜂窝不高,站在天花板上就能够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小姜喜出望外,做出了摘马蜂窝的周密安排。
晚上,马蜂都回窝了,踡伏在蜂窝上休息。小姜做好防护,穿上雨衣,戴好自制的面具、手套,拿了一个布面袋,登上了天花板。一位炊事员拿着手电筒在天窗处照明接应。住室里关了灯,以防马蜂扑下来蜇人。
一切都很顺利,同伴用手灯照住马蜂窝,小姜站起来眼急手快用布袋把马蜂窝整个套住,马蜂还没反应过来,蜂窝就被摘掉了,全过程不过一二分钟。
他们下来后,马蜂就在布袋里骚动,嗡嗡乱叫,挺吓人的。小姜扎好布袋口,把布袋扔进了开水锅里,瞬间马蜂全被烫死了。
小姜倒出蜂窝,这个蜂窝真大,上下五个大盘连在一起,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马蜂窝。

军士班和炊事班的战友齐动手剥蜂蛹,竟剥出两大豌。炊事班长自告奋勇把蜂蛹加工成五香蜂蛹,大家享受了一次丰盛的野味餐。
退伍后回到家乡,在农村一呆几十年就过去了。不知何时,原来只是深山区有的葫芦包蜂也迁到川区,县城也有了,并且越来越多,树上随处可见。时不时听到马蜂蜇伤、蜇死人的信息。因此,马蜂又背上“杀人蜂”的恶名。
有资料显示,马蜂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主要以森林害虫为食,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卫士,人们应保护它,维持生态平衡,让其保护森林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
其实,马蜂是喜欢同人们和睦相处的。我村有一户人家屋里就有一个大葫芦蜂窝,在放粮食、米面、杂物的房间。
蜂从房椽眼自由出入,在蜂巢里生养后代。主人照常到房间取东西,从不侵扰蜂群。家里还有小孩也不害怕,不打扰马蜂,因此,一直相安无事。直到寒冬,马蜂都出窝蜇伏到别处过冬,主人才找人把马蜂窝摘掉送人配药。
相传,马蜂做窝很有讲究,总是选在吉祥地、善人家。马蜂不住旧窝,不论原来的蜂窝费了多大劲,建得多漂亮,第二年也不再住。它们会重新筑巢,你看马蜂为繁育生息有多辛劳!
在今天的和谐社会,捅马蜂窝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马蜂蜇人纯属自卫本能,无可厚非。马蜂一直是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人们有意、无意地侵犯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不叫马蜂报复合乎情理吗?劝君保护好马蜂的家园,不要再捅马蜂窝,给马蜂留条生路。否则,马蜂也不会对你客气!

作者简介:马生彩,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19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19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