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掠影
(旅行随笔)

早就想去贵州看看。
青年时期在军营曾演出过一个反映苗家阿妹参军的舞蹈,那优美动人的乐曲至今还在耳边萦绕。
今年盛夏的一天,终于如愿以偿。
贵州果然很美。
美就美在她的秀水青山,民族风情。当然,还美在她的古迹和人文。
朋友说,你已经看过了黄果树瀑布,那是大自然的壮观之美;布依瑶寨,那是不同民族的风情之美。贵州还有另一类美,那就是人文古迹。
他说有一个叫青岩的小镇,是个古镇,值得一看。到其他景点去的时候,有兴趣不妨顺便去看看。
朋友说得轻描淡写。
当然要去。
驱车离贵阳向西南,驶上平坦的贵黄公路。
眼前掠过平如镜、浩如烟的红枫湖;如诗如画、柔情万种的花溪,还有远山那白云缭绕的苗寨侗乡的吊脚楼,扑面而来的甜丝丝的凉风仿佛又送来了那首歌:“苗山高来哟苗岭秀,苗家阿妹哟织锦绣……”
车行29公里,到了青岩古镇。
粗一看,这个地方和家乡的小镇也没什么不同,甚至感觉有些残破冷落。
可是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往里走,走着走着就有了感觉。
开始还以为那些门窗陈旧、古香古色的小楼有些做作。因为来之前就知道这里是姜文拍电影《寻枪》的外景地,还以为是他们为了拍电影才搭的外景。
后来一打听,敢情那都是些真正的古迹。而且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的事物,一旦你了解了它的真实价值,敬意就会油然而生。
再往里走,可了不得了。
这里满眼都是古迹,到处都是雕梁画栋、重檐回廊的古建筑。
那些明清风格的小楼庭院,在古树苍松的掩映下,显得那样朴实厚重,古韵依依。
据载,青岩小镇地不过三平方公里,却拥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两祠一宫、一院。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古迹竟多达上百处!
走在石板街上,看着触目皆是的石墙、石滩,石碾、石缸,还有石柜台、石牌坊。
还有远处的青石砌成的古城墙和更远处泛着青光的岩山,顿觉恍然,小镇以青岩为名果然精妙!
摸着被风雨侵蚀得陆离斑驳的石壁,就像触到了岁月的脚步,能不感发思古之幽情!
站在保存完好的定广门古城楼上,眺望飘着杏黄旗的古驿站和蜿蜒远伸的古驿道,想起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扼制住这纵横黔、滇、川、湘、桂五省的咽喉命脉之地,曾先后派遣了三十万大军屯驻在这里。

那时候,这城墙上一定是旌旗猎猎、盔甲鲜明,刀枪如林、猛将如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那是什么样的气势啊。
古镇从明洪武六年设贵州卫指挥使司到洪武十一年设青岩堡,小镇的规模越来越大。
明天启四年,班麟贵领青岩土守备,领72寨、八番、十二司,几乎控制了贵州全境。
古镇的人文积淀也很厚重。
1934年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曾把前进指挥部设在这里。
周恩来之父周懋臣,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和李克农的亲属都在这里住过。
孙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的第一任秘书长平刚就出生在这里;还有,贵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公赵以炯、参与编撰《康熙字典》的清翰林院学士周涣璜,也是这个小镇哺育出来的国之栋梁。
真的是地灵人杰。
那位状元郎倒是个好人,只是有点迂腐。辞官后凑了些钱去做生意,结果被人骗得血本无归。
小镇上的人很纯朴,但也不太会做生意。
小街上富有民族特色的商品琳琅满目,什么民族服装、纯银首饰;傩戏面具、牛角发梳等等。还有著名的玫瑰糖,风味小吃青岩豆腐果,豆腐皮。
你买这些东西时,如果想按内地的习惯,拦腰先砍一半,那根本买不到。店主会冲你连连摆手,憨笑着说:“得不到,得不到。”
他若说只能少两块那就真的只能少两块。愿买就买,不买走人。
你也只有买了东西之后才会明白,这里的人绝不漫天要价。

来之前就打听到古镇的风味小吃很有名,尤其是青岩豆腐和状元蹄膀,令人馋涎欲滴。
正午时分,寻一小店,点了几个特色菜。一尝,果然味美无比。
品着甘醇的苗家米酒,听着不知何处缥缈而来的袅袅古曲,欣赏着小店后院的奇花异石、庭院盆景,别提多么惬意了。
一行三人,酒醉饭饱,一结账,才三十来元。便宜得令人咋舌。
不满意的是服务,炒一个菜你得等上老半天。穿戴好看的小姑娘只会抿着嘴笑,连句道歉的话也不会说。
贵州气候好,再热的夏天,早晚也只有二十来度。可是中午时分,对于在外游览的人来说还是感到有点热。
当问到为什么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时,回答是,我们这里没有谁用电风扇,也没有谁家铺凉席,不知道在凉席上睡觉是什么滋味。
几个人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还是不会做生意。
联想到古镇上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质地很好,却加工粗糙;制作精细的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却用劣质的塑料袋来包装,就仿佛感到这里还从没有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
还有那些辣椒果、干糯米饭团,那还是几十年前在城步、绥宁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看到过,现在也早已销声匿迹了。可在这里还比比皆是,在摊位的门板上堆得像小山似的。
恍然时光又倒退了几十年。
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首先是一种民族文化,越有特色则越典型。
真担心有一天,当国内外商品大潮汹涌掩来的时候,这点仅存的艰难维持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还能坚持多久。
我不禁感慨。
贵阳繁华街头上,背背篓、着民族服装的苗家女,听着用摇滚手法演唱的“毛主席的著作像太阳……”茫然地看着如水的车流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楼群下密集的摊贩,在犹豫着过不过马路……
贵州,我希望你早日跻身现代化省份之列,却不希望用现代文明完全彻底地去取代你古老而美丽的文明。
写于2002年夏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