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里的乡愁
作者:李佳林丨诵读:旺奇飞
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但是它却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底,它会通过乡音、乡情、和一件件和故乡有关的小事,勾起我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的乡愁就藏在济南和济南西郊的黄河大米中。

我的老家在济南,出生在贵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放假了,我和弟弟就被父母送回了济南的姥姥、姥爷家,我们需要在济南继续我们的学业。因为贵阳是南方,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就是吃大米饭长大的,已经习惯了南方的饮食习惯。

初到济南的时候,看着每天饭桌上的馒头、饼子和杂粮粥,我就有一种食不下咽的感觉。每每吃饭,我就会皱起眉头,就会眼泪汪汪地想起远在贵阳的爸爸妈妈。弟弟和我一样,每到吃饭就有不太开心的样子,又不敢说,只是低着头,浅浅地扒拉几口。

姥姥和姥爷看出了我们的小心思,有一天,姥爷用自行车驮了一袋大米回来,他一进门就大声地喊:“快来看,我给你们弄了一些黄河大米来,可香了,比你们的贵阳大米好吃多了。”那一天,我和弟弟特别的开心,这是我们离开贵阳后在北方吃上的第一顿大米饭。

黄河大米真的和姥爷说的一样好吃,那米粒儿是亮晶晶的、非常的硕大、饱满,煮出来的米饭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色,煮出来的米粥上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米油,那香,那纯,是我一辈子最深刻的怀念。

姥爷看我和弟弟都很开心,就说:这米叫黄河大米,特别好吃,产量也是很少很少的,只有咱们济南的黄河边上才会有的。你们见过黄河吗?我和弟弟都摇摇头。姥爷说:我带你们去看黄河吧。我和弟弟兴奋地一下子就蹦了起来。

周日,姥爷带着我和弟弟坐上了从济南到西郊黄河北店子的公交车,车一出济南就上了黄河大坝,沿着大坝一路向西,在北店子码头我们又上了北店子到齐河县城的渡河大木船。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真正的黄河。黄河的河流很宽,我们乘坐的木船也好大,有卡车开上木船,还有很多装满粮食的农家排子车,还有好多人扛着一袋袋粮食和鸡蛋黄豆什么的去对岸赶集。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河,黄河的水流好急,泥浆一样的河水载着木船在风浪里行走,让我觉得有些害怕。姥爷指着黄河两岸的庄稼地说:你们吃的黄河大米就是这里长出来的,这里春天会有冰凌,夏天会有洪水,自然灾害比较多,所以大米的产量也很少,这里的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的汗珠。听了姥爷的话,再看看黄河两岸的庄稼地,我越发的觉得黄河大米的香甜和农民辛苦劳作的不易了。

小学毕业以后,我又回到了贵阳父母的身边,后来又继续在贵阳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到退休。我无数次和家人提起黄河大米的香甜,和黄河岸边那些一望无边的庄稼地。每每说起黄河大米,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姥爷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儿时的记忆和在济南生活的美好回忆都离不开黄河大米。

退休后,我多次回到老家济南,每次回去我都要去黄河岸边走走,现在的黄河边有了新的水库,很多从前的村子也搬到了离黄河更远的地方。当年的北店子渡口处也有了新的黄河大桥,两岸的庄稼地也有了更大的规模。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小时候的景象只留在记忆里了,而更现代化的建设,让黄河大米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黄河大米就像黄河的鲤鱼一样,有着黄河的颜色,黄河的灵魂。那是千年黄河水的滋养,是黄河母亲奉献给人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我对于济南的回忆以及那淡淡的乡愁,好像都藏在了黄河大米中。那是一生最难忘的味道,也是对老家的绵延不断的思念。

作者:李佳林,央企退休干部,来自云贵高原爽爽的林城,热爱朗诵艺术,用声音传诵美好,用语言传递温暖。
诵读:旺奇飞(艺名)辽宁北镇人。擅长摄像,喜欢唱歌,热爱朗诵。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在世如处荆棘之中,心不动,则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