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34)
豁然开朗大娄山
——读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娄山关又称娄关,位于遵义之北大娄山最高峰上,海拔1440米,川贵一孔之道,险峻异常。
1935年1月,在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毛主席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形成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遵义会议后,成立由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等指挥下,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迂回穿插于敌重兵之间,四渡赤水。红军在二渡赤水后,攻克娄山关,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人,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最终得以渡过金沙江。毛主席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作品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鏖战娄山关紧张激烈的场景,表现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上阕的景物描写,其实是诗人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红军的行动是隐秘、敏捷的。
下阕笔锋一转,全词的调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真如铁”,突出了夺取雄关的艰辛,“铁”字让人有超现实之感。而“漫道”两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从头越”,凝结了太多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获胜的信心。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个景句收笔,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句中,使人通过这一壮丽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鲜红。
综观全词,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伟大统帅指挥若定的气魄。就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
读后感概括如下:
《豁然开朗大娄山》
(新韵)
长征路上卷狼烟,
川贵娄山矗古关。
军号马蹄知隐秘,
凄风冷月晓殊寒。
红军鏖战多成果,
白匪失魂灭万千。
莫道敌营钢铁铸,
重兵扼守也徒然。
二
日前遵义乾坤扭,
革命风帆向好旋。
红色铁流千种难(去声),
豁然开朗大娄山。
斜阳照岳生诗景,
妙手撷英入美篇。
如海层峦霞映美,
三军露笑马同欢。
(学2015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