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赏析]
这首诗很美,有种镶嵌在天宇中透明洁净的美,诗人以此来咏颂美好的爱情,让人久久回味,甜蜜于心。此诗借星辰与爱情的关联,借牛郎织女爱情的传说,展开并贯穿全文,可见其构思巧妙。星星悬于夜幕中,其闪亮活跃灵动让人心怡慕仰,因了它的高度和它的光明。此诗静静的笔触轻轻地吟哦,让我们与天空之星默默地相望长长相守,这是一首很真挚浓烈的爱情诗,选取的背景好: 秋日,夜幕,还有当下的疫情……越是在这种渐寒不堪背景下越会向往留恋人间之美。牛郎织女星的传说由来已久,也给人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息。诗的亮点就是把自己和夫君的爱情与牛郎织女的千古爱情相提并论,其情深意长可见一斑,怎不羡慕?深入此诗可让我们忘却世间一切不快,沉浸于如童话般的伊甸园中。诗从秋之夜下笔,秋夜之星月因了七夕的浪漫可寄抒深情,诗人的先生爱妻之深才会想到也给她在天幕中选取一星代为妻名:"君以我名命名的星/感应到我炽热的目光。"这让我们看到了爱人对她的爱上升到了一个无法比拟特定的高度,此心意新意可佳可赞。星辰是乃永恒不灭的,寓意她将永远深植于爱人之心。″她一闪一闪回应/传递爱意温暖我心。"可看出诗人的接纳并心存温暖感恩,她与爱人的一呼一应,犹如天地之情绵长不衰。最后一节到达情与理结合的高潮,面对当下灾频难多,"固守其位祥光明/风雨何曾撼星辰。" 一语双关预示爱情和生活都不会被人生风雨撼动,这也是世人的共同期盼。希望星辰祥光勘破黑暗给人间带来永远的吉祥光明,在当下这种年份,这种美好的向往显得尤其重要!

中元节
静好 (英国)
中元在他乡
静坐望月思亲娘
更觉夜凄凉
盂兰盆供养
点亮心灯祭天上
谁人不感伤
[蒋雯赏析]
清明,中元,冬至这几个节日是中国大陆专门设为祭祖的节日,由此能看出中国是个注重传统孝道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家族观念的国家,对亲情是格外地重视。在这些特定节日里可对亡亲缅怀祭扫也能得到自心的慰藉。静好老师也不例外,总能看到她对故乡一篇篇情义长长的文字,一次次触动我们心灵深处那块最柔情的地方,让人感慨万千,此首《中元节》亦是。
夜,是一天中最静谧时。只有在安静的夜里人们才有时间独处和自心交流,情感才能脱离白天的喧杂得以纯净地显露,于是在忙碌时隐匿的对家亲的那份思念在这种寂静月夜的环境中最易显现,而"月"在中国文化中又最寄相思,有团圆之意。诗人更选取了中元节这个最该回乡祭祖的时刻为背景,在这特定的日子里想念双亲的心情就显得尤其迫切真挚,但因客观原因不能还乡,这份孤寂在此刻显得尤为孤单感伤。此诗就是刻画这样一种心情,诗的第一节便把人在月夜时的情态刻画得入目三分:"异乡,静坐望月,思亲娘。"由静夜导入思亲,又由思亲才觉月夜更凄凉。其中互可转换的因果关系交代得很好,又由于夜与思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衬托,环境与心境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也可互为承接转换,很妙!另外诗的两节是两种不同境界,第一节是小我的思亲情结,第二节就转向一览天下大我的胸怀,盂兰盆供养是一些国家宗教中对亡亲报恩超度传统的祭祀活动,"点亮心灯。"是整个盂兰盆祭祀活动中每个人心灵的展现和最好的愿望,一下就把此情铺展开来。"谁人不感伤"在中元之夜由小我扩至人间,更代表天下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孝亲,该诗由点及面的描写显示了诗人博大的悲悯情怀。此诗有对父母双亲的眷恋更有对普天下人心应懂得感恩报达的呼吁和期望,值得品读。

柳堤行
静好 (英国)
朦胧豆蔻情
杨柳岸边蜂蝶迎
鱼戏波浪倾
回望月满盈
锦瑟年华伴君行
听取翠莺鸣
【蒋雯赏评】
这首诗从构思选材及对景物的描绘均很美,可谓情境交融。诗人更是以此诗怀念豆蔻年华中那份最初最纯的感情。经历诸多后越发让人回味留恋,陶醉其中欲罢不能。那段生活是诗亦如画,值得我们一生去怀念,因为它是陪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初最难得真挚纯洁的情愫,因了它初入世时的干净纯粹所以尤其显得珍贵难得。诗人以此记述了这段经历也是大多数人的曾经,才能得到良好的共鸣。
诗不长,以优美的视角笔触描写了豆蔻年华情蔻初开时的美妙情怀。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对两情相悦的年轻人相约黄昏相伴相依的甜蜜景象:月上梢头,杨柳岸边清风拂面,景朗心怡。看似普通的自然背景下,却用了几种隐喻物象的点缀让整首诗增添了延伸的意韵。比如"鱼戏波浪倾。"″听取翠莺鸣。"有双鱼戏水祥鸟相伴之意。水中,树上……上下节相对应,更衬托出了岸边恋人的幸福。"杨柳岸蝶蜂迎,鱼戏波,伴君行,听莺鸣……"诗人在不动之景中描绘的这些动态,″迎,戏,行,鸣。"这些动词不仅增加万物的灵动生机感,更以鱼欢戏,鸟畅语来突出"我与恋人″间的亲密甜蜜之情,这是亮点。更重要的是此诗有种穿越交替感,因共鸣总会把读者带进诗中,似乎与诗人似分又合,时常形成角色互换,会再次忆起自己也曾与心怡的人儿执手共享此景共度良辰的美境,幸福之味油然而升。诗对仗整齐押韵有序,描绘美妙,值得品读欣赏!

照镜
王静 (英国)
明月映闺房
清晖注照无纤染
通透空大千
月朗独清欢
心月相映似明镜
君子空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