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九》
泥瓦盆
文/房国臣

在我小的时候,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个留着八字胡,脚穿一双厚底布鞋,绑着裤脚,肩担泥瓦盆的老货郎。走村串户,沿街叫卖:“瓦盆、瓦罐,有买的看一看……”,那时乡下每个家庭盛饭,洗脸都用泥瓦盆。每当卖盆的货郎一来,人们把他围个水泄不通。挑选自家所用的瓦盆,一边挑选,一边用手轻轻拍打,眼观耳听,甄别瓦盆的好坏。看到买盆,就想到了盆窑。那时百八十里也遇不上一个盆窑,要是有个盆窑深受人们青睐。
说来也巧,在我们老家后边三里多地汤头屯有个盆窑。这个盆窑建于东北解放之前,是山东,山西闯关东来的人。开始是毕良臣烧窑,靳文革掌作(师傅)。到了五十年代后期盆窑设备陈旧,老盆窑需要改造,在老盆窑西边又重新建一个。掌作的又换了一个蔪福东,这回场地扩大了,人员也增多了,生意兴隆。六十年代后期又换了一个年轻的刘汉如掌作。盆窑几经改进,盆的质量上乘,消量第一,远近闻名。把原来的华家盆窑,靳家盆窑……的叫法统一改为汤头盆窑。盆窑主要生产大盆、二盆、三盆、瓦罐、小缸、花盆、大盒罐等十多种产品。值得一提的光盆和大盒罐,每个家庭非常得意,用光盆淘年米,发面,生豆芽子……,用大盒罐装米,装面,装鸡蛋……。再有精装别致,刻有花纹的烟罐子,这老头,老太太喜爱不得了,罐里装着烟,放在炕上显摆。
泥瓦盆的用料是黑粘土,首先把粘土用锹翻起来,上人穿着家里用线麻绳纳底做的布鞋,一脚挨一脚踩,当粘土踩到用手轱辘起来能装车。把粘土用牛车拉回盆窑放到屋里,还得用脚踩,这回身穿大裤衩子光脚丫子挨摆踩三遍,完了用泥钩子翻个儿,然后穿上鞋再踩三遍,一共六遍。看着粘土合死眼了,再用手象搋面一样把泥揉得细面软,根据掌作用料,揪成剂子来做盆备用。
做盆时,掌作的坐在转盘上边支架木板上,旁边放着一盆水,两腿叉开,泥剂子放在转盘中心,这时下边摇转盘的人,眼睛盯着掌作的动作摇着转盘。只见掌作手里拿着一块布往水盆里一沾,把布上的水往泥剂子上滴哒 ,用手掌压一个坑,双手捂着泥,两只胳膊紧紧靠在膝盖上。泥剂子隨着转盘旋转一会升高一会降落逐渐由小扩大,经过双手一番操作,盆很快就成形了。掌作的顺手拿起一根细铁丝两边带把,往盆底下一拉,盆就脱离了转盘。等在一旁接盆的人双手擎着托板把盆接过来,端到外边凉棚里。那么,光盆是怎样制作的呢?待泥盆阴干后,有专人拿光滑石头在盆里盆外反复打磨,直至发光为止,然后再涂上一层滑石粉,放到一边准备装窑。
泥瓦盆阴干以后,够烧一窑就得装窑了,一窑能装100多套,一套为大盆,二盆,三盒。装完窑后用砖把窑门堵死抹上泥,在烧柴火的灶门口旁边留一个窟窿眼,烧窑时看火候,盆窑上边还有三个通气口,这时用农用大犁铧盖严,也用泥抹死,再堆上一尺多厚的土,然后用脚沉沉。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开始烧窑。一般烧窑选择下午,烧到后半夜天快亮吋,窑里的盆基本烧好了。烧窑时不断地往窟窿眼里瞅瞅,当盆和火烧成一汪水时,桃几担水从上边中间那个通气孔往里倒水,灌水的目的是盆浇上水是黑色的,不浇水盆是红色的。天亮以后,三个通气口全都敞开降温,第二天就可以起窑了。
汤头盆窑每天车水马龙从外地来这里拉盆。大小商贩络绎不绝,还有日杂公司也来釆购。这里的光盆,大盒罐,花盆,瓦罐,小缸……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盆窑这台老牛专车除了拉泥还得往各供销社送盆。拉盆时车上要垫上一层稻草或杂草,盆与盆之间也要用草隔开,防止碰碎。汤头盆窖的盆当时销售火爆,还远销辽宁三江口,内蒙古金宝屯还有周边的梨树,长岭,怀德……。
到了七十年代市场上出现了铁漆盆,人们逐渐地淘汰了泥瓦盆,八十年代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吕盆,塑料盆,钢盆……,这回泥瓦盆一下子在乡村无影无踪了。从此,再也见不到肩担泥瓦盆的货郎,沿街叫卖的声音了。“人间冷暖亲身过,风俗异事心中留”。
写于2021秋天


作者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