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33)
戎马倥偬,状山喻人
——读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红一方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击退数十倍于己、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多数时候是在崇山峻岭中行军打仗。
此篇就是在翻山越岭中写下的,同调重奏复沓、往复旋还。篇幅虽短,却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情味隽永、荡气回肠。
全篇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尽显山之体势和风骨。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红军的乐章,运用象征手法借山喻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间,折射出诗人的胸襟和抱负。读后总体感想如下:
马背哼成三小令,
描摹山貌咏长征。
插天雪岭开梯路,
浴血红军越险峰。
绝妙乐歌多隽永,
雄浑气韵似天成。
大家风范神来笔,
统帅填词浪漫情。
其一极写山之高,实质是写红军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什么“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马在如此高山面前没有止步;而马背上的人则更是神气,居然还要加劲扬鞭催马,让高山低头。待到飞过山巅回望,不觉大吃一惊,是惊讶,更是惊喜和自豪。所谓:
其一山势极高大,
突兀齐天转首惊。
化用民谣得美句,
巧出新意壮豪情。
低头下马全不愿,
扬手加鞭抚紫穹。
一览群峰皆渺小,
诗人含笑赞神兵。
其二极写山之险,实质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气概。先用江海怒潮喻山,再用万马奔腾喻山,生动写出了千山万岭的磅礴气势。这气势,正可见红军的雄伟气魄,从而使雄姿英发、骁(xiāo)勇善战的红军形象,巍然屹立起来。所谓:
其二咏山如巨浪,
万叠汹涌险环生。
狂澜力挽艄公立,
沧海横流巨舰腾。
再喻层峦奔万马,
恰如战阵灭白兵。
围追封堵全无惧,
英勇红军北上行。
其三极写山之坚,实质是写红军锐不可当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林立的山峰就像锋利无比的刀剑刺破天空,但即使天塌下来也不要紧,有挺拔的高山像擎天柱一样把它顶住。这是在宣告:有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中华江山无论如何塌不下来。所谓:
其三叠嶂若刀锋,
峭锐穿穹月魄惊。
天坠何愁无力士,
肩扛头顶做支撑。
红军本谓擎天柱,
华夏生成救世龙。
不是乐观革命者,
何来雅兴状山容?
(2015年6月24日)


